阅读文言文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纪昀《狼子野心》)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以为神 ( ) (2)至则无可用 ( )
(3)再就枕,将寐 ( ) (4)不使前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4.乙文划线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
1.⑴把……当作 ⑵却 ⑶睡觉 ⑷上前
2.⑴略⑵略(3)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3.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答到两点即可)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夏水襄陵( )(2)素湍绿潭( )(3)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 )
2.翻译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1)课文写春冬之景,用 、 、 、 四字突出其特点;
(2)写秋季景色,用 、 、 、 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课文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把夏水置于首位?
1.上、急流、飞奔的马、连接
2.(1)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课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先写山,写出三峡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水经注》是为江水作注,而三峡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作者把夏水置于首位。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直挟猫儿同至寓( )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俄闻父呼其子( ) (4)两股战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3、从【乙】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1、(1)邀请,偕同。(2)其中夹杂着(3)不久(4)大腿
2、(1)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2)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3、杀猪卖肉
4、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具状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天下之乐而乐 烟云竹树而已
B. 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处江湖之远 竹工破之然则何时耶
D.然则何时而乐耶 子声丁丁然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2. B
3.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阅读文言文
有善口技者,佚其姓氏,衣败絮,履脱底,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松江某绅宴会无所乐,客请以口技进,绅欣然,则默默无对,木立于旁。绅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无不能也。”绅一笑置之,命尽奏其所能。卖技者乃揖众客曰:“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一座诺之。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忽闻巨狮出谷声,众人惊呼声,村下群犬惊惶声,狮默然喘息声,犬奔走乱吠声,狮惊吼声,逃遁声,犬奋追声,村人旁观鸣掌呼笑声。至此又一抚尺,四座俱寂。卖技者启帏出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善口技者 (2)履脱底
(3)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 (4)逃遁声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技虽贱 虽有千里之能
B.一座诺之 何陋之有
C.命尽奏其所能 其船背稍夷
D.客请以口技进 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句子
(1)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
(2)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1(1)善于,擅长(2)鞋子 (3)拿 (4)逃
2A
3(1)口技表演者快步走入帷帐,只听见抚尺拍了一下,整个屋子静悄悄的。(关键字“趋”“阖”“寂然”)
(2)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3)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①猫儿同至寓。比②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③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④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新志.郭猫儿》)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浔(xún):褪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 )。
A.会宾客大宴:正赶上 俄闻父呼其子:听到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两者之间 四座俱寂:都、全
C.夫齁声起:打鼾 不置灯烛:放置、准备
D.两股战战:打哆嗦 历历不爽:清清楚楚
2.翻译下列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3.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自然段以“京中有善口技者”统领全文,并直接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B.甲文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明口技表演者的技艺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侧面地烘托了其技艺的高超。
C.乙文中郭猫儿口技表演的主要内容是父与子“天将明”时喂猪、杀猪的情景和“天已明”时卖猪肉的情景。
D.乙文中大多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郭猫儿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而甲文则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其技艺的高超。
4.甲乙两文都写了技艺高超的口技表演,我们身边也有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说出一种,并加以描述
1.B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很久,没有声音,不一会,很多鸡此起彼伏地叫,它们的声音每一种都各不相同。
3.A
4.皮影、踩高跷、剪窗花 描绘略
文言文阅读
[甲文]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造之曰。“授”:交给
B.主人日再食。“日再”:每天;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不须说,不用说
C.滕媵人持汤沃灌。“汤”:羹汤;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假”:借
D.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为一说,使与书俱。“俱”: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1.C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问他借书的情形。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伤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日扳仲永__________________ ⑷泯然众人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属于(2)哀伤、叹息(3)通“攀”,牵,引(4)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1)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原因:他父亲每天带他去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好好学习。因素:本人天资;后天所受教育;自身学习
4、示例:(1)从家长角度说,不应该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该积极让子女学习。(2)从学生角度说,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对自己的成才很重要。(3)从社会角度说,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 ⑵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祗: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食者马: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策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不知马”具体表现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呜呼”一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安 求∕其 能 千 里 也 ?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只是 通“饲”,喂 鞭打 方法
3、(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一) 赈 灾(节选)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炊无米,爨(cuà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注:①爨:灶 。②粜:卖粮食。③籴:买粮食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亿万计B.策之不以其道
C.以此,定图赈之法。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嘉庆十有九年( ) (2)但能惠近民 ( )
(3)爨无薪 ( ) (4)远近咸便矣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4.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齐彦槐具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请简要回答
1. D
2.①通“又” ②只 ③柴 ④远近的百姓(人)
3.谁说人心、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得分点:“孰”,句式。)
4.具有侧隐之心(或“能关心百姓疾苦”),考虑民生问题全面(深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