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选文作者是 (人名〕

②未果,寻病终

寻: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句: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B.太守“即遣人”寻桃花源“遂迷”,表现了桃花源人厌恶战争的态度。

C.“不足为外人道”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别人来扰乱他们的平静生活。

D.借助南阳刘子骥这一真实人物,增添文章真实感,使读者为之神往。

1、陶渊明;不久;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2、B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之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旋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诵入海捉船之法 (2)、我知之 (3)、船商人没水而死

2、翻译下列句子

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

4、甲__调“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互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1、(1)、擅长、善于   (2)、都、全      (3)、全、一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

3、一、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己;二、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4、不矛盾。一、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二、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阅读【甲】【乙】两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1)谪:官员降职或远调。(2)昧爽:天将明,黎明。(3)洎(jì):及,到。(4)趺(fū):脚背。(5)隐然:隐约可见的样子。(6)犹: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仲永 (    )

(2)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    )

(3)就而读 (    )

(4)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2)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3.【甲】文写的是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常人的故事,开头交代他的家庭出身(世隶耕)的作用是什么?

答:

4.【乙】文“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可见张无垢是个      的人;“如是者十四年”,可见张无垢是个      的人。

5.看到两文主人公的学习态度,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1.答案:(1)哀伤,叹惜 (2)拜访 

(3)光亮 (4)就

2.答案:(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3.答案:交代他出身于世代耕田的人家,表明他从小不可能受到任何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既为下文写仲永的天资之高做铺垫,也为他后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沦为常人埋下了伏笔。

4.答案:勤奋刻苦 坚持不懈

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围绕学习的重要性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天才出于勤奋,不学习就不能进步。

阅读文言文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纪昀《狼子野心》)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以为神 ( ) (2)至无可用 ( )

(3)再就枕,将 ( ) (4)不使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4.乙文划线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

1.⑴把……当作  ⑵却  ⑶睡觉  ⑷上前

2.⑴略⑵略(3)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3.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答到两点即可)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夏水陵( )(2)素绿潭( )(3)乘御风( )(4)引凄异( )

2.翻译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1)课文写春冬之景,用 四字突出其特点;

(2)写秋季景色,用 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课文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把夏水置于首位?

1.上、急流、飞奔的马、连接

2.(1)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课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先写山,写出三峡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水经注》是为江水作注,而三峡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作者把夏水置于首位。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直猫儿同至寓( )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闻父呼其子( ) (4)两战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3、从【乙】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1、(1)邀请,偕同。(2)其中夹杂着(3)不久(4)大腿

2、(1)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2)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3、杀猪卖肉 

4、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状 ④公退之暇,鹤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天下之乐乐 烟云竹树

B. 其价廉而工省也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处江湖远 竹工破然则何时耶

D.则何时而乐耶 子声丁丁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2. B 

3.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阅读文言文

有善口技者,佚其姓氏,衣败絮,履脱底,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松江某绅宴会无所乐,客请以口技进,绅欣然,则默默无对,木立于旁。绅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无不能也。”绅一笑置之,命尽奏其所能。卖技者乃揖众客曰:“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一座诺之。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忽闻巨狮出谷声,众人惊呼声,村下群犬惊惶声,狮默然喘息声,犬奔走乱吠声,狮惊吼声,逃遁声,犬奋追声,村人旁观鸣掌呼笑声。至此又一抚尺,四座俱寂。卖技者启帏出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口技者 (2)脱底

(3)尝手抚尺往来于松江 (4)逃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技有千里之能

B.一座诺 何陋

C.命尽奏所能 船背稍夷

D.客请口技进 策之不其道

3.翻译句子

(1)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

(2)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1(1)善于,擅长(2)鞋子   (3)拿      (4)逃

2A

3(1)口技表演者快步走入帷帐,只听见抚尺拍了一下,整个屋子静悄悄的。(关键字“趋”“阖”“寂然”)

(2)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3)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①猫儿同至寓。比②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③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④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新志.郭猫儿》)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浔(xún):褪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 )。

A.宾客大宴:正赶上 俄父呼其子:听到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两者之间 四座寂:都、全

C.夫齁声起:打鼾 不灯烛:放置、准备

D.两股战战:打哆嗦 历历不爽:清清楚楚

2.翻译下列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3.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自然段以“京中有善口技者”统领全文,并直接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B.甲文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明口技表演者的技艺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侧面地烘托了其技艺的高超。

C.乙文中郭猫儿口技表演的主要内容是父与子“天将明”时喂猪、杀猪的情景和“天已明”时卖猪肉的情景。

D.乙文中大多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郭猫儿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而甲文则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其技艺的高超。

4.甲乙两文都写了技艺高超的口技表演,我们身边也有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说出一种,并加以描述

1.B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很久,没有声音,不一会,很多鸡此起彼伏地叫,它们的声音每一种都各不相同。

3.A

4.皮影、踩高跷、剪窗花 描绘略

文言文阅读

[甲文]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四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随园主人以书而造之曰。“授”:交给

B.主人日再食。“日再”:每天;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不须说,不用说

C.滕媵人持沃灌。“汤”:羹汤; 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假”:借

D.白玉之环。“腰”:腰佩; 为一说,使与书。“俱”: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1.C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问他借书的情形。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