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A. 畜一红马( ) B. 公不许 ( )
C. 之万怪之 ( ) D. 比公乘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②此乃劣马,故退之。
③盖此马愿从主也。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畜一红马(养) ②. 公不许 (同意 、 答应)
③. 之万怪之 (对…感到奇怪) ④. 比公乘之 (等到)
2. ①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②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
③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
3.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
阅读《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讒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景物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C.“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D.全文的思路是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2.本文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 )
A.和“迁客骚人”一样具有豁达、乐观的情怀。
B.和古仁人一样悲凉抑郁的情怀。
C.和“迁客骚人”一样具有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
D.和古仁人一样济世、乐观的情怀。
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说明、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
B.文章的句式骈散结合,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C.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景观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D.本文构思精巧,剪裁得当,中心鲜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作者旷达胸襟的表现,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与此相似的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D.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D
2.D
3.A
4.D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④,覆以绣衣,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⑶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①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④卓:同“桌”。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云耕者入坏冢而得 云: 得:____________
(2)公以百金答之 答:____________
(3)笑谓坐客曰 谓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非故也,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什么样的品质?
1.(1)说。 获得,得到。 (2)答谢。 (3)对……说。
2.(1)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劝说所有客人饮酒。
(2) 不一会儿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
(3)(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等。
阅读《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小石潭的整体特点是怎样的( )
A.水清 B.树茂 C.石多 D.幽静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 )
A.发现美景的欣喜 B.与友人游玩的欢乐
C.物我两忘的悠然 D.难以掩饰的凄苦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选文中的“心乐之”、“与游者相乐” 与后文的“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点出了作者一喜一悲两种感情,难以相容,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B.作者先后采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如何发现小石潭,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法。
C.选文第二段写游鱼形神姿态,并无一笔涉及水,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潭水的澄澈透明。
D.本文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4.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也常常借山水来表达感情,下面几首诗没有同时写到山水的是( )
A.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B.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
C.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D.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五、22.D 23.D 24.A 25.C
。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池非不深 巴山夜雨涨秋池
B.兵革非不坚利 兵不厌诈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夫环而攻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B.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大城。
C.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畔:通“叛”,叛徒。
B.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内外亲属。
C.委而去之 去:离开。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B.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C.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 举例论证、反面论证、道理论证
1.C
2.B
3.A
4.A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1.①禽:通“擒” 抓获 ②素:一向,平时 ③欲 :想要 ④卒:最终
2. ①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
②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③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口技》选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动词是:呼、哭、吠。
B.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拟声词是:力拉、呼呼、许许。
C.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名词短语是:火爆声、求救声、泼水声。
D.文中三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短语是:俄而、又、于是。
2.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选文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4.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1.D
2.B
3.D
4.C
古诗文阅读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 纪 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沙鸥翔集 集:集中,集合B.去国怀乡 去:离开
C.微斯人 微:没有D.幸甚至哉 至:极点
2.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5.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6.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或怀离别之叹:山回路转不见君, ① ;或叹愁苦之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② ;或思淡泊之志:不戚戚于贫贱, ③ ;或志山水之兴:月下飞天镜, ④ ;或兴德馨之铭:无丝竹之乱耳, ⑤ ;或铭报国之言:了却君王天下事, ⑥ ;或言济世之感: ⑦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感风流之怀:江山如此多娇, ⑧ ……他们唤醒了自己的人生,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
1A
2C
3C
4D
5D
6.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7.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8.①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人比黄花瘦③不汲汲于富贵④云生结海楼⑤无案牍之劳形⑥赢得生前身后名⑦安得广厦千万间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文言文阅读
下面两篇文言文,任选一篇作答。(请在答题卡上将选作题打“√ ”。只能选答一篇,如果两篇都答,按第一篇计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伛.(yǔ)偻提携 B. 山肴.(yáo)野蔌
C. 射者中.(zhōng) D. 觥.(gōng)筹交错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山间之朝.暮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
⑶杂然而前陈.者 ⑷弈.者胜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1. C
2. ⑴ 早上(早晨) ⑵香花 ⑶摆开(摆放、陈列) ⑷下棋
3.⑴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给分点:四时 乐)
⑵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给分点:苍颜 颓然)
4.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
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 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 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2.(1)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有什么依据? 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1遭受( 受到) 谗言诽谤而被( 皇帝) 贬官, 由参知政事降职
( 远调) 作邓州太守。
2. ( 1) 胸有大志, 或关心( 热爱) 国家
( 2) ①年轻时,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做官后, 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 不顾自身利益。
③常自我鼓励, 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以此话鼓励自
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