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释】
①(服)使…服从。②〔取〕同“聚”。③〔萑苻〕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汔〕读音qì,接近,差不多。⑤〔从〕通“纵”。⑥〔诡随〕放肆谲诈。⑦〔絿〕读音qiú,急,急躁。⑧〔遒〕迫近,聚集。⑨ (慢) 对上司无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鲜死焉 ②疾数月而卒
③不及此 ④盗少止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⑶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很少 ② 病 ③到,等到④稍稍,稍微
2.(1)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
(2)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
(3) 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3.答:说明为政者要宽严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阅读《公输》选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之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轝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拒绝B.以牒为械 牒:木片
C.舍其文轩 文:彩饰D.宋莫能守:莫:没有人
2.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讲义气,向来不肯杀人。
D.我坚持道义,决不杀人。
3. 墨子用楚宋两国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对比悬殊,旨在说明( )
A.楚国攻打宋国的正义性B.宋国攻打楚国的正义性
C.楚国攻宋国的非正义性D.宋国攻楚国的非正义性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墨子》。
B.为了劝服公输盘,墨子用了夸饰、对比的方法。
C.面对楚王时,先是以类比的方法引导楚王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然后通过设喻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
D.墨子在听说楚将攻宋的消息后,星夜兼程赶到楚,利用自己雄辩之才劝说楚王放弃这个打算,他的行为验证了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1.A
2.D
3.C
4.B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众客和之( ) ②亦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 ④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
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什么?你对鲍氏之子的话如何看待?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
②不像你所说的;
② 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2. 下列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佛印绝类弥勒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1.B
2.D
3.D
4.D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A. 畜一红马( ) B. 公不许 ( )
C. 之万怪之 ( ) D. 比公乘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②此乃劣马,故退之。
③盖此马愿从主也。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畜一红马(养) ②. 公不许 (同意 、 答应)
③. 之万怪之 (对…感到奇怪) ④. 比公乘之 (等到)
2. ①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②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
③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
3.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
阅读《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讒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景物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C.“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D.全文的思路是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2.本文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 )
A.和“迁客骚人”一样具有豁达、乐观的情怀。
B.和古仁人一样悲凉抑郁的情怀。
C.和“迁客骚人”一样具有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
D.和古仁人一样济世、乐观的情怀。
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说明、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
B.文章的句式骈散结合,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C.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景观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D.本文构思精巧,剪裁得当,中心鲜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作者旷达胸襟的表现,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与此相似的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D.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D
2.D
3.A
4.D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④,覆以绣衣,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⑶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①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④卓:同“桌”。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云耕者入坏冢而得 云: 得:____________
(2)公以百金答之 答:____________
(3)笑谓坐客曰 谓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非故也,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什么样的品质?
1.(1)说。 获得,得到。 (2)答谢。 (3)对……说。
2.(1)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劝说所有客人饮酒。
(2) 不一会儿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
(3)(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等。
阅读《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小石潭的整体特点是怎样的( )
A.水清 B.树茂 C.石多 D.幽静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 )
A.发现美景的欣喜 B.与友人游玩的欢乐
C.物我两忘的悠然 D.难以掩饰的凄苦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选文中的“心乐之”、“与游者相乐” 与后文的“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点出了作者一喜一悲两种感情,难以相容,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B.作者先后采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如何发现小石潭,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法。
C.选文第二段写游鱼形神姿态,并无一笔涉及水,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潭水的澄澈透明。
D.本文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4.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也常常借山水来表达感情,下面几首诗没有同时写到山水的是( )
A.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B.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
C.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D.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五、22.D 23.D 24.A 25.C
。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池非不深 巴山夜雨涨秋池
B.兵革非不坚利 兵不厌诈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夫环而攻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B.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大城。
C.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畔:通“叛”,叛徒。
B.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内外亲属。
C.委而去之 去:离开。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B.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C.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 举例论证、反面论证、道理论证
1.C
2.B
3.A
4.A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1.①禽:通“擒” 抓获 ②素:一向,平时 ③欲 :想要 ④卒:最终
2. ①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
②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③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