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9分)
1C
2B
3C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____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
你的说明:_____
[16bfeda661c5f470.jpg]
[b0acc79a3ecfd5b9.jpg]
名著阅读
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__
[75035c755a12e467.jpg]
阅读《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b373e3c2ad7c9507.jpg]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D.反出詈语(返回)
1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2分)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3分)
19.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ed5a9be56cd02192.jpg]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 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2e97e67c0f05fcd0.jpg]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d80d9314f93e393b.jpg]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欣然规往( )
7.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35ee04a814c3fdf1.jpg]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
(1)一屠暮行 ( ) (2)顾无计可以死之( )
(3)股直不能屈( ) (4)遂负之以归 ( )
2.翻译句子。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晚上 (2)使……死 (3)大腿 (4)背着
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3.狼的威胁:逼 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 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动词是:呼、哭、吠。
B.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拟声词是:力拉、呼呼、许许。
C.文中三个表示不同音响的名词短语是:火爆声、求救声、泼水声。
D.文中三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短语是:俄而、又、于是。
2.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
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选文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4.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1.D 2.B 3.D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