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前人之述备矣()
(3)薄暮冥冥()(4)至若春和景明()
3. 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
抄录下来
4. 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
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5.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1.宋或北宋 范仲淹
2. (1)特指官吏降职,外调(2)完全(3)迫近(4)日光
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
课外文言文
辨盗钟
陈述古密直①,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人名,宋庆历年间进士,字密直。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限断两处
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尝知建州浦城县 ② 述古绐曰
③ 祭讫 ④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4.你认为陈述古成功捕获盗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2①担任知县②哄骗③完毕、完④暗中、暗地里
3(陈述古)亲自告诉他们如果不是盗贼,摸钟就不会响,如果是盗贼,摸钟就会发出响声。
4陈述古懂得盗贼的犯罪心理,凡是偷盗者都会做贼心虚,试图极力掩盖自己的行为,这样反而容易露出马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1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所恶有甚于死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会术者病笃 (4)今汝成立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11.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4524b918a6ea1ab6.jpg]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山门圮于河 圮 ( )
⑵湮于沙上 湮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1.⑴圮 (倒塌 ) ⑵湮 (埋没)
2.⑴于(介词,在 ) 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阅读下面文言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响毕绝 ( ) (2)宾客意少舒(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 其一犬坐于前
B.其夫呓语 不能指其一端
C.妇拍而呜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无敢哗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选出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记叙了口技表演者一段精彩表演,记叙有条理而又曲折多变。
B.本文既可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甲文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艺人表演之“善”,属
于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4.第二段描写听众的动作、神态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消失 (2)神情 (3)夹杂
2. A
13.
14.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1分)“默叹”表明观众对表演者的赞赏,说明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作用:从侧面描写观众举止神态的变化,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5. (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些。(2)只听见屏风里抚尺响了一下,所有的宾客都安静下来,没有敢喧哗的人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麑②,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③。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④,抵触偃仆⑤,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①畋( tián ):打猎。②麑(ní):鹿仔。③怛(dá):恐吓。④良:真,确。⑤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麋麑,畜之( ) (2)益狎( )
(3)犬畏主人( ) (4)然时啖其舌(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13. 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临江之麋”为何会被外犬“共杀食之”?
[71806c16a8a9cbd1.jpg]
阅读《黔之驴》一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
A.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慭慭然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颓然碧窈(《于园》)
C. 荡倚冲冒 D. 乃去
上倚河汉。(《黄鹤楼》) 乃悟前狼假寐(《狼》)
9. 下边句中没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非显者刺(《于园》)
C.上倚河汉(《黄鹤楼》)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幼时记趣》)
10.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说明老虎是怎样一步一步认识驴的本质的?
[dd040e60509cb0b8.jpg]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4~16题。(9分)
喜雨亭记(节选)
[宋]苏轼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余至扶风之明年( )
(2)既而弥月不雨( )
(3)以属客,而告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3.《喜雨亭记》表现了苏轼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1.(1)第二年 (2)下雨 (3)通“嘱”,劝酒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吗?
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 欧阳修 《醉翁亭记》
(2011·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春和景明 景:____________
(2)四时之景不同 景:____________
(3)而或长烟一空 或:____________
(4)把酒临风 把: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淫雨霏霏B.感极而/悲者矣
C.其/喜洋洋者矣D.四时之景/不同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文段 | 写景 | 抒情 | |
甲 | 第一段 | 淫雨霏霏 | (1) |
第二段 | (2) | 喜 | |
乙 | 先写 | 山间之朝暮 | 乐 |
再写 | (3) |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1.(1)日光 (2)景色 (3)有时 (4)持、执
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B
4.(1)悲 (2)春和景明 (3)山间之四时
5.解析:结合作者境遇来理解“乐”的含义。
参考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也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阅读下文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 是进亦忧 ( )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4) 尝于邸中为假山 ( )
2.翻译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5.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1⑴曾经 ⑵这 ⑶归往,或宗仰 ⑷建筑,建造
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同时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