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9、拙则罢之/ 不肖则弃置之

10、 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 蕃:繁多 B. 不蔓不 枝:长枝节

C.亭亭净 植:种植 D. 陶后有闻 鲜: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意不在酒

B.濯清涟不妖 人不知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置土石

D.同予何人 陈胜,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6、C

7、B

8、D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灌水之,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之北

B.故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有此人

C.皆山水之者 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入也 潭中鱼百许头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17.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18.“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9.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ae92c53858631677.jpg][f94033906b547c3a.gif]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大 石 出 潭 中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

③被而 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

答:

1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答:

7、大石/出潭中

8、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9、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23-27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23.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处( ) (2)属凄异( )

(3)二人对( ) (4)越钱塘,长江( )

2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B.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7.(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23.(1)通“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24. C

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7.(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外城   (2)离开

9.(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人和

9.(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犬: 像狗一样 ②橐坚而不可也 穴: 咬洞 

③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被  ④不能无变色蜂虿 于: 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

(1)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

(2)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 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 1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
B. 晋陶渊明爱菊 故人不亲其亲
C. 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
D. 及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天下顺之
8 . 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9 .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停数日,辞去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此先人之庐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1 0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1 1 . 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7 .B
8 . 具 宜 求 禁
9 . D
1 0 .(1)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3)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1 1 . 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决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_ ___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____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_ _______

(4)竟不索其直 竟:_ 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病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d8d9b617e9fd1f5c.jpg]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服衣冠,窥镜 之美我者

A. B.

而往,暮而归 环而攻而不胜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 群臣进谏,门庭若

C. D.

及鲁肃过寻阳 愿为鞍马

10.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 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 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 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9【答案】A

10【答案】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11【答案】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