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凡人多子孙为大官 ( )

(2)余官二十年 ( )

(3)四僵劲不能动 ( )

(4)白玉之环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余少慰 余不愿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戴朱缨宝饰

C. 可处乐 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17.(1)希望,盼望(2)做,当 (3)同“肢”,四肢 (4)腰间佩带

18.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患 盗 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盗可乎(     )

②衣食不(    )

③则探囊发而为盗矣(     )

8.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异二者之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⑵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10.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7.①除:清除(消灭) ②足:足够  ③箧:箱子。

8. C

9.   ⑴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⑵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10.  ①衣食不足   ②政赋不均  ③教化不修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

【甲】舜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2)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4)非愈病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

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3.(1)起,被起用  (2)使……劳累  (3)通晓   (4)只,仅仅

4.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及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6.甲文观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乙文砚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贤而辟之

②当

③何无知

旧长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1.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

[ca11b74fe1717a8e.jpg]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舟船侍从以西

(2)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3)欧公更欲足下开廓其文

(4)余到京作书去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答案:

(14)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世 所 无 有

(15)①向西行进;②遗憾;③稍微;④等待,等到

(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再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

(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任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深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见,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纪鸮

【唐】林简言

(1)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2)长庆元年,简言去鄜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鴞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鴞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鴞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3)简言曰:“假为鴞鸣,灭树殃家,甚于真鴞,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②,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鴞鸣而三闾放;杨震訏谟③,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鴞鸣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选自《寓林折枝》,有删减)

【注释】①鸮(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②謇谔:正直敢言。③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

14.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1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独具匠心,用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所以客人很多。

B.林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来到槐树下,发现大槐树没有了,只好去别人家,他向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槐树被毁的原因。

C.邻居家的孩子善于学猫头鹰叫,他很喜欢这棵树,常常趁人不注意爬到树上乱叫,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

D.店主的母亲有肺结核病,听信巫师的鬼话,担心大祸临头,店主只好扔掉巫师的咒符,闭门陪侍母亲,以致于门庭冷落。

16.第(2)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鸮鸣者的丑恶?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折。

17.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

篇目

说理

《伤仲永》

神童才华泯灭

阐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纪鸮鸣》

槐树被毁

[7b665abf8255ef78.jpg]

阅读【甲】【乙】两文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 (2)日出而林霏 开:

(3)杂然而前者 陈: (4)余奉使契丹 使:

1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之僧智仙 好奇之士

B.不知人之乐 闻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此 余作醉翁亭滁州

D.醒能述文者 归而琴写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20.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21.《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17.(1)寓:寄托     (2)开:消散   (3)陈:陈列,陈设;摆开  

(4)使:出使

18.B

19.(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2)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

20.【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21.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8.下列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士阴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 负:依仗

C.往客金陵 客:旅居

D.则过之焉 过:责备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8D

9B

10C[59063c81360ac98f.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时家贫 少:   

②无不立对: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年幼;②回答.

(2)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 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凶恶

B.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兼B.故患有所不

C.所识穷乏者我与D.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A

(2)A

(3)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