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惊错 (2)鼠何老虫

1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1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11.(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

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2016·上海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

10.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8.柳宗元

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D     

【2016·重庆B.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石底以出( ) (2)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答:

9.(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

10.(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 C

12.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2016·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 ) (2)晓雾将( )

(3)实是之仙都( ) (4)未复有能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1. C

12.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2016·北京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9.  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朿 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10.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以文绣 ②齐赵陪位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惊而问其故。 ②请以人君礼葬之。

24.请概述优孟劝谏楚庄王放弃厚葬爱马的过程。

22.①穿   ②在

23.①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

②请按照安葬君王的礼仪来安葬它

24.答题要点:(1)大哭,引起楚庄王注意。(2)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用君王之礼来葬马。(3)葬礼隆重到荒谬的程度,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yǔ)偻提携B.山(yáo)野蔌

C.射者(zhōng)D.(gōng)筹交错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间之暮也 (2)野发而幽香

(3)杂然而前者 (4)者胜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11. C

12. (1) 早上(早晨)  (2 )香花   (3)摆开(摆放、陈列)   (4)下棋

13. (1)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2)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4.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志(助词,无义)B.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功劳)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10.A

11.B

12.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凡人多子孙为大官 ( )

(2)余官二十年 ( )

(3)四僵劲不能动 ( )

(4)白玉之环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余少慰 余不愿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戴朱缨宝饰

C. 可处乐 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17.(1)希望,盼望(2)做,当 (3)同“肢”,四肢 (4)腰间佩带

18.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患 盗 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盗可乎(     )

②衣食不(    )

③则探囊发而为盗矣(     )

8.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异二者之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⑵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10.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7.①除:清除(消灭) ②足:足够  ③箧:箱子。

8. C

9.   ⑴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⑵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10.  ①衣食不足   ②政赋不均  ③教化不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