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3.【答案】B
4.【答案】(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5.【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2016·山东省枣庄卷】
(二)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8-13题。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 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答: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答:
8. 朝闻道 夕死可矣。
9. C
10. (1)希望。 (2)时光流失,光阴虚度。(3)同“返”,回,归。
11. (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12. (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费而 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13.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2016·山东省临沂卷】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无不毕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12.D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2016·山东省德州卷】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米粟非不多也( ) ②委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
14.答案示例:①粮食 ②放弃
15.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冇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
孟子谓万幸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选自《孟子》)
【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译文:
1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答:
12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 (以 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13.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 “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2016·山东省威海卷】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C.①叫嚣呼东西 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D.①谨食之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饥渴而顿踣 ②潭西南而望
B.①时而献焉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①吾尝疑乎是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①故为之说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11.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
8.A
9.D
10.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11.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 ”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2016·山东省泰安卷】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14-17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17.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4.B 15. A 16. D 17. C
【2016·山东省潍坊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 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4.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译文:
17.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答:
14.(1)喻:明白。(2)逾:越过。(3)殖:种植。
15.D
16.(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17.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2016·山东省东营卷】
(二)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
10. 答案: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
11. 答案: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12. 答案: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
13. 答案: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2016·山东省青岛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会:适逢
B.众皆怪之 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 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 缘:边缘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隆中对》)
10.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译文: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译文: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