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贵州省安顺卷】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14.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答:
17.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
13.①时(时候)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4.D
15.(l)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2)(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16. (l)五月渡泸,深入不毛;(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7.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来回答即可
【2016·甘肃省白银、威武、平凉、张掖、酒泉、定西、临夏卷】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1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2)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而前陈者 陈: (4)余奉使契丹 使:
1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山之僧智仙也 好奇之士也
B.而不知人之乐 闻而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D.醒能述以文者 归而以琴写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译文:
20.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1.《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答:
17.(1)寓:寄托 (2)开:消散 (3)陈:陈列,陈设;摆开 (4)使:出使18. B
19.(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2)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
20.【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21.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2016·湖北省随州卷】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17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 )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
(3)当举群相送耳( ) (4)使人耽之若是( )
15.“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译文: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
17.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4.(1)善:擅长(善于)(2)就:前往(去,接近,靠近)(3)举:全(全部)(4)使:假使(假如,如果)
15. C
16. ⑴王羲之前往看鹅,心情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年看重,都是这类情况。 “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17. B
【2016·湖北省咸宁卷】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6~9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7.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__彩。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C
7.D
8.A
9.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 ②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2016·湖北省黄冈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23-27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23.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二人对酌( ) (4)越钱塘,绝长江( )
2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27.(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23.(1)通“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24. C
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7.(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2016·江苏省南京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
养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帝称之曰能 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收而攻蕲,蕲下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译文:
12.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13.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10.( 1)解析:A顶中前一个“能”是“能干”之意。后一个“能”是“能够”之意。B项 中前一个“为”是“披”之意。后一个 “为”是“替、给”之意。 C项中前一个 “所以”是“……的原因”。后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D项“下”都是 “攻下”之意。11.①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②(他们 )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12.解析:“要求”与“义正辞严”不合文意。
13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2016·四川省南充卷】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2 -25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湮于沙上( ) ②不亦颠乎( )
③虽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顾(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甲】文的启示:____
【乙】文的启示:____
22. (1)埋没 (2)通“癫” 疯狂 (3)即使 (4)回头看
23. C
24.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5.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3.【答案】B
4.【答案】(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5.【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2016·山东省枣庄卷】
(二)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8-13题。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 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答: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答:
8. 朝闻道 夕死可矣。
9. C
10. (1)希望。 (2)时光流失,光阴虚度。(3)同“返”,回,归。
11. (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12. (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费而 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13.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2016·山东省临沂卷】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无不毕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12.D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