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记①之法

叶奕绳②尝言强记之法:“某③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⑤泛滥者,略得影响⑥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⑦,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

【注】①强记:记得住,记忆力好 ②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③某:我

④笥(sì):竹箱 ⑤务为:力求⑥影响:印象⑦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

1、下列句中“之”与“遇所喜即札录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B.粘之壁间C.一年之内D. 数年之后 ( )

2、 下列关于读书学习的条件方法,在叶奕绳的强记之法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 ( )

A.、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B.、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熹)

C.、房室清,墙壁净。(《弟子规》)

D.、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录朗诵十余遍: 掩卷闲步:

③一字不 ④岁无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答案】

1、B  

2、 C

3、完(毕)、合上书本、遗失(遗漏)、荒废

4、 ①(我)常常看见力求量多的人(也可释为一意贪多),(他们)大略得到一些印象就停止了(便算学过了)。

②不如我学得精要而实际有收获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学士丘濬其文( )

⑵上监司 ( )

⑶与若,三日后来 ( )

⑷使者下阶谢,乃( )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试悦

A.吾欲辱之,何也B.丛草为林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攻其后也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

12.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⑴重:重视;⑵谒:拜见;⑶期:约定日期;⑷已:停止。

11、C。

12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

13、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20.解释下面加点词。

者必怒(   )    ⑵于是州皆谓“灯”为“火”(   )

21.翻译: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2.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答案】

20.⑴违背,冒犯。⑵全,全部。

21.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2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在原文横线处填写原句。

1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解释为: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释为:

(3)才美不外见。 解释为: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策而临之。 ( )

(2)勋十二转。 ( )

(3)真无马邪? ( )

(4)真不知马也。 ( )

17.判断下列语句的翻译,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 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低贱的人手里受屈辱,死在马厩里,不能像千里马那样出名。(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 并且想要同普通的马一样要求它是不可能的。( )

才美不外见。

译:马的特殊本领和英武体态人们都看不见。( )

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 )

1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限15字以内回答)

答:

19.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

20.文中千里马是指:

伯乐是指:

食马者是指:

14.略 

15.祗通只(只是);食通饲(喂养);见通现(显现)

16.马鞭 记载  难道  恐怕  

17.错 错 错 对 

18.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9.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0. 人才  能知人善任的统治者(慧眼识英才的圣明君主)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垦壤种稻,三年皆涝。人谓之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顷之大旱累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选自《郁离子》)

注:鄙:边远的地方。盖:雨伞。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鲜用盖者: (2)旱则具舟:

2.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人 谓 之 宜 泄 水 种 黍 弗 听 而 仍 其 旧

3.越国那个善于耕作的农民与郑之鄙人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

1.(1)少   (2)准备

2.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

3.郑之鄙人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结果连续失败;越国农民做事有始有终,结果不仅能抵偿往年歉收,还能有盈余。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之:山川之美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叙述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 。作者是个贬官,所以文中称自己是

9.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本文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B

7.水中就像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8.念无与为乐者    闲人

9.B

阅读《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曰: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 ) (2)索( )

(3)地( ) (4)人琴亡(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3、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4、有人认为“弦既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1.(1) 笃:重;   (2)舆:轿子;   (3) 掷:扔;   (4)俱:都。

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另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3.“聊不悲”、“都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到时又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因痛绝良久”是“人琴俱亡”,睹物思人,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4.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2016·海南省】

(三) 文言文阅读

下面两篇文言文,任选一篇作答。(请在答题卡上将选作题打“√ ”。只能选答一篇,如果两篇都答,按第一篇计分。)

Ⅰ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 11~14题。

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yǔ)偻提携 B. 山(yáo)野蔌

C. 射者(zhōng) D. (gōng)筹交错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山间之朝也( ) ⑵野发而幽香( )

⑶杂然而前者( ) ⑷者胜(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

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1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11.(2分)  C

12.(4分) ⑴ 早上(早晨)  ⑵香花   ⑶摆开(摆放、陈列)   ⑷下棋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3.(4分) 答案示例: ⑴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给分点:四时  乐) ⑵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给分点:苍颜  颓然)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4.(2 分)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评分标准:能答出“与民同乐”且表意正确即可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016·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邹忌八尺有余(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醉( )

④无案牍之形( )

10.翻译①②两题,用“\”符号将第③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11.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12.《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因景异而产生“悲” “喜”之情,试对其简要分析。

答:

1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答:

9.  ①长,这里指身高②通(同)“饲”,喂养③就④使……劳累

10.①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②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③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1. “直”写出了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烟之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 “圆”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12.景不同,情也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之情虽异,但本质上相同,都是个人悲喜观;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与作者的情怀作对比。

13.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琪事;以 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

【20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 (2)石底以出 卷 (3)崔氏二小生 小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 当余从师也 B.全石以底 不足外人道也,

C.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去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