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原文语句回答。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加横线字的拼音和字义。 

A.怡( )__ _____ B.遂( )__ _____

C.语( )___ ___ D.为( )____ _____

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溪行(沿着) 便船(放弃)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B.渔人甚之(不同) 如外人(都) 答之(详细的)  

C.来闻讯(都) 皆叹惋(哀叹惋惜) 辞(离开)  

D.处处之(做标记) 郡下(到了) 太守(到)  

  

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怡(yí)愉快。遂(suì)于是,就。语(yù)告诉。为(wèi)对,向。

3.B(异:对……感到诧异)

4.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阅读下面的选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叙事明理D.寓情于理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盛 蕃: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   

③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   

④牡丹之爱,乎众矣。 宜:   

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 A 

2①多 ②立 ③少 ④应该,应当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①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②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名著阅读,完成题目。

【甲】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乙】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你快回去!”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的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得guān yīn pú sà 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1)【甲】段中石猴话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众猴尊石猴为王,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特点

(2)阅读【乙】段师徒二人的对话,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孙悟空因(情节)而被rú lái fó zǔ 惩罚,他所说的“恩”是指④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①《论语·为政》   ②守信(或“诚信”)

(2)③大闹天宫   ④示例:唐僧揭去rú lái fó zǔ 贴在五行山顶的金字压帖,救出压在山下的孙悟空。

斗牛与飞雁 苏轼
有藏戴嵩①“斗牛”②者,以锦囊系肘自随,出于客观。旁有牧童曰:“斗牛力在前,尾入两股间,今画斗而尾掉,何也?”

黄荃③画“飞雁”,头足皆展。或曰:“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注释】①戴嵩,又作戴松,唐代名画家。 ②斗牛:戴松所画的斗牛图。

③黄荃:唐末宫廷画师,擅长花鸟画。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尾入两 (2) (3)信然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


3. 选出与“画斗而尾掉”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B.跪而拾之以归 C.学而不思则罔 D.敏而好学

4. 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荃与戴嵩都是著名画家,与作者是同一时代的人。

B.藏“斗牛”图者将“斗牛”图带在身边,是怕图画丢失。

C.牧童认为“斗牛”图与真实情况不符,所以发出“何也”的疑问。

D.“信然”一词,是作者赞叹黄荃的“飞雁”图画得十分逼真。

     1.大腿    (2)为什么  (3)确实、的确 这样

2.(得分点“则”、“展”、“者”)飞鸟缩头的时候就会把脚伸出来,缩脚的时候就会把头伸出来,没有两个部位同时伸展的情况。

3.C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还家( ) (4)来问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说说村中人为何“皆叹惋”?

4、写出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1) (2)

1、  (1) 类;  (2) 交错相通;  (3) 通“邀”,邀请;  (4) 全;都。

2(村人)问渔人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__,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 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失则多,或失则

然后能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答案】

1、 有的人   容易   纠正         

2、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3、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遽其舟 (2)不亦 (3)求剑若(4)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3.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5.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

1.雕刻 糊涂 这样 渡

2.D

3.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讽刺的都是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策略的人

5.答案不唯一,把“剑不在此处”的具体原因告诉他。

阅读《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使其冲烟飞鸣。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察秋毫 (2) 项为之

(3)以丛草 (4)一癞蛤蟆也

3、选出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心所向 B.昂首观之,项为强 C.驱别院 D.何不试以足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1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使其/冲烟飞鸣

2、明:眼力  强:通“僵”,僵硬      以……为:把……当作……    盖:连词“原来是”

3、A

4、(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2)(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因为作者有很好的眼力,有观察的特殊爱好,并且富于幻想。 

阅读《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紫衣:借指中书省的官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能出之者 去其土

③一牛数万斤 于河

2. 选出与“募能出者”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吾剑所从坠 B.而忘操

C.至市 D.心所向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 文中的怀丙和尚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募:聘请;招募  ② 徐:慢慢地    ③且:将近    ④没: 沉没

2、B

3、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汇报了朝廷,皇上赏赐怀丙中书省的官位。

4、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解释加点的字

(1)时有物外之趣。 (2)项为之

(3)一癞蛤蟆也 (4)数十

2. 选出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必细察/其纹理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盖/一癞蛤蟆也 D.见/二虫斗/草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案】

1.所以 (2)  同“僵”僵硬(3)原来、原来是  (4) 鞭打(用鞭子打)

2.D

3.(1)心里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果真都是鹤了。       

(2)想象自己在里边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4.1、因为作者爱好观察(或观察细致),“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因为作者有着奇特的想象力,能观蚊如鹤,或视丛草为山林。   (多写“眼力好”不算错)必须结合课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