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鲜少( ) (2)与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而土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以自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之阳有盘谷 花之隐逸者也
D. 钓于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 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相似之处,1分;结合内容,2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悉如外人(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2)全 ,都(3)邀请
(2)B
(3)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 (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顾州纲纪 ( ) 咸无答者( ) 同释重担(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头看 全,都 放(下)
2、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3、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走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名其一处: 以为妙绝: 意少舒:
妇抚儿乳: 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2、翻译下列句子:
(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文中多次描绘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4、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5、为什么作者在前后都要交代表演者使用的道具?
【答案】
1、说出 极 放松 喂奶 消失 妙处
2、略
3、侧面烘托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侧面烘托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同时首尾照应,结构更加紧密。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后面小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1. 1、量长短 2、到……去 3、量好的尺码 4、同“返”,返回。
2. (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5、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文中括号应填的诗句是什么?写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4.用现代汉语描述“柳絮因风起”的情态。
1、(1)谈论诗文 (2)不久,一会儿 (3)高兴的样子 (4)比不上
2、白雪纷纷何所似?大雪纷纷落下的景象像什么呢?
3、(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在一起。 (2)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
4、 示例:阳光灿烂的春日,柳色青青。突然一阵微风吹起,几朵柳絮随风缓缓飞起,风渐渐大了起来,飞舞的柳絮开始多了起来,它们忽而上下起舞,忽而左右摇摆,像互相追逐的精灵,又像飘扬的雪花,煞是好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_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即公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俄而雪骤 (4)与儿女讲论文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补充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并翻译。
4.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家庭聚会;(2)相比;(3)不久,一会儿;(4)指子侄辈
3.(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
5.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悉如外人( )
C.便要还家(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类 全,都 通“邀”邀请 邀请
2.A
3.C
4.(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老人和小孩者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或者:问起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
③夕日欲颓: ④晓雾将歇:
2.补全【甲】文中横线处的句子。
, 。 ,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乙】文中写到“高峰入云”,【甲】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3个四字短语是:
1.①奔:飞奔的马 ②鸢飞戾天:至
③颓:坠落 ④歇:消散
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⑴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⑵山峦凭借地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⑶两岸的石壁绚丽多彩,青翠的山林和竹子,四季皆有。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