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乎众矣。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4.本文作者爱莲、《陋室铭》爱陋室,都表达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1)沾染(污秽);(2)洗涤;(3)立;(4)应当。

2(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我认为,菊是华中的隐士。

3.以“菊之爱”、“牡丹之爱”与爱莲形成对比,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能让借莲花表达自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陋室主人爱陋室的环境美、陋室中的情趣美、交往美,借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交通 便还家

余人各复至其家 处处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 _

4.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5.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1.陶渊明  东晋

2.交错相通 要通“邀”邀请  邀请  做标记

3.(1)土地开阔平坦,房屋整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子,桑树和竹子之类的。(2)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带妻子儿女邻居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D

5.是因为他们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害怕再受战乱之苦。

6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便还家( )

(3)渔人甚之(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业/不足外人道也

B..见渔人,大惊/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缘溪行,忘路远近/何陋

D..欲穷林/中往来种作

3.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交错 相通  (2)通“邀”,邀 请   (3)对......感到惊异(4)类     

2.D

3.(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间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这个人一一为他们详细的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起来。

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寄托了作者希望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和平安乐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下车之(  ) ④入门不(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样看?

1、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②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 、言而无信却又无礼的人,自己失信,却怪罪别人,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意对即可) 

5、是一个聪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1.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写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1、狐假虎威

2、B

3、寓意: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太丘舍(3)尊君在(4)相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1、期:约定 去:离开 不:通“否”吗? 委:抛弃、舍弃

2、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 ,就是不讲礼貌.

3、B

4、(言之有理即可)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少( ) (2)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土肥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自洁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阳有盘谷 花隐逸者也

D. 钓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 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相似之处,1分;结合内容,2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如外人( )

余人各复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2)全 ,都(3)邀请

(2)B

(3)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 (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州纲纪 ( ) 无答者( ) 同重担(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头看 全,都 放(下)

2、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3、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走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其一处: 以为妙 意少

妇抚儿 群响毕 毕备:

2、翻译下列句子:

(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文中多次描绘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4、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5、为什么作者在前后都要交代表演者使用的道具?

【答案】

1、说出 极  放松  喂奶   消失   妙处

2、略

3、侧面烘托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侧面烘托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同时首尾照应,结构更加紧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