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②时,无以自遣③,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④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机阱:机关陷阱。②夷陵:县名,欧阳修曾为夷陵令。③自遣:自我排遣、安慰。④枉直乖错:冤屈谬误。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 提携: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B.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洌:清澈。
C.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颓然: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D.遇事不敢忽也 忽:疏忽,粗心。
2.下列对语段(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B.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C.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D.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1.C
2.B
3.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4. ①心胸旷达;②能与民同乐(为百姓着想);③刚直;④勤于政事,政绩卓著。
阅读下面选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植 ④宜乎众矣。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4.本文作者爱莲、《陋室铭》爱陋室,都表达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1)沾染(污秽);(2)洗涤;(3)立;(4)应当。
2(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我认为,菊是华中的隐士。
3.以“菊之爱”、“牡丹之爱”与爱莲形成对比,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能让借莲花表达自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陋室主人爱陋室的环境美、陋室中的情趣美、交往美,借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选文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诗人。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 _。
4.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5.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1.陶渊明 东晋
2.交错相通 要通“邀”邀请 邀请 做标记
3.(1)土地开阔平坦,房屋整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子,桑树和竹子之类的。(2)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带妻子儿女邻居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D
5.是因为他们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害怕再受战乱之苦。
6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渔人甚异之(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B..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何陋之有
D..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
3.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交错 相通 (2)通“邀”,邀 请 (3)对......感到惊异(4)类
2.D
3.(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间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这个人一一为他们详细的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起来。
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寄托了作者希望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和平安乐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下车引之( ) ④入门不顾(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样看?
1、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②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 、言而无信却又无礼的人,自己失信,却怪罪别人,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意对即可)
5、是一个聪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1.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写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1、狐假虎威
2、B
3、寓意: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尊君在不 (4)相委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1、期:约定 去:离开 不:通“否”吗? 委:抛弃、舍弃
2、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 ,就是不讲礼貌.
3、B
4、(言之有理即可)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鲜少( ) (2)与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而土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以自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之阳有盘谷 花之隐逸者也
D. 钓于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 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相似之处,1分;结合内容,2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悉如外人(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2)全 ,都(3)邀请
(2)B
(3)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 (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顾州纲纪 ( ) 咸无答者( ) 同释重担(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头看 全,都 放(下)
2、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3、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