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牙善琴(弹)B.在高山(心情)

C.逢暴雨 (士卒)D.吾于何声哉(逃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钟子期必得B.乃援琴而鼓

C.飞何功有D.过惠子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伯牙“善听”和钟子期“善鼓”总领全文。

B.文章以“善”为线索贯穿全文,描述两人“善鼓”“善听”的情景。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上启下,揭示了知音的真正内涵。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

1.C      

2.D

3.A

4.(1)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2)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

5.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话从正面写出了伯牙的高超技艺,钟子期的两个“善哉”和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比喻则从侧面表现了伯牙的“善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从正面表现了钟子期善听的高超水平,伯牙的两个“善哉”和“吾于何逃声哉”的感叹则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便有妇人惊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将原文空缺语句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将加点字的读音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便有妇人惊( )欠伸,其夫呓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宾客大宴 会:

(2)但屏障中抚尺一下 闻:

(3)中力拉崩倒之声 间:

(4)群响毕 绝:

3.和“于厅事之东北角”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先人还家,舅家见之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

C.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D.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第一段“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中的“一”字有何表达作用?

1遥闻深巷中犬吠 jiào

2(1)适逢,正赶上(2)听到(3)夹杂(4)断绝,消失

3C

4(1)宾客们心情稍稍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5)强调口技人所用道具之少;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之高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B.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盖:大概。

D.余强饮三大而别。 白:酒杯。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一句即可),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之作,前者写夜晚在寺院中所看见的雪景,后者写西湖雪景。这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C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示例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或“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4.【甲】 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乙】 表达作者痴迷山水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孤独寂寞的心境、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阅读《口技》片段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敢哗者 (huá )B.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

C.絮絮不止(xù)D.夫齁声起(hā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满寂然( ) (2) 夫大儿声( )

(3) 既而儿醒( ) (4)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文中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中连用4个“一”,有何用意?

1.D

2.“坐”通“座”    责骂     不久,紧接着     只

3.(1)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非常绝妙。 

(2)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4.(1)突出道具的简单(2)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的高超的技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赵简子①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②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③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④。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①赵简子(?-前476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②古山名。又名夏壶山、贾屋山、贾母山。③觞:古代喝酒用的器物④金斗:饮器。⑤笄:簪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乱其所为 (2)人恒,然后能改

(3)服衰以,不可 (4)襄子于代君而请觞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也 其甚美

B.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襄子上夏屋

C.困于心衡于而后作 及归,所以取代

D.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襄子谒于代君请觞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赵国灭代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5.聚焦下列材料,谈谈__为什么要坚决反腐倡廉?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搞权色交易、权钱交易。要知道,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要正视严峻的形势,严肃纪律,严惩腐败,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__在听取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1.(1)违背(2)犯过错(3)出游(4)拜见

2.D

3.(1)(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势力的外来祸患,(那么)往往(这个)国家(就该)灭亡(了)。(2)襄子登上夏屋山来观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欢乐景象。

4.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示例:孟子认为,国家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国家也会灭亡,贪图享受会让人萎靡死亡。__坚决反腐倡廉,就是认识到地方和单位的各种腐败现象会让一些人失去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会导致一些干部因为腐败不坚持制度和法律,国家和人民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所以要坚决反腐倡廉。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④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机阱:机关陷阱。②夷陵:县名,欧阳修曾为夷陵令。③自遣:自我排遣、安慰。④枉直乖错:冤屈谬误。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 提携: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B.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清澈。

C.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颓然: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D.遇事不敢也 忽:疏忽,粗心。

2.下列对语段(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B.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C.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D.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1.C

2.B

3.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4. ①心胸旷达;②能与民同乐(为百姓着想);③刚直;④勤于政事,政绩卓著。

阅读下面选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乎众矣。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4.本文作者爱莲、《陋室铭》爱陋室,都表达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1)沾染(污秽);(2)洗涤;(3)立;(4)应当。

2(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我认为,菊是华中的隐士。

3.以“菊之爱”、“牡丹之爱”与爱莲形成对比,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能让借莲花表达自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陋室主人爱陋室的环境美、陋室中的情趣美、交往美,借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交通 便还家

余人各复至其家 处处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 _

4.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5.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1.陶渊明  东晋

2.交错相通 要通“邀”邀请  邀请  做标记

3.(1)土地开阔平坦,房屋整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子,桑树和竹子之类的。(2)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带妻子儿女邻居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D

5.是因为他们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害怕再受战乱之苦。

6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便还家( )

(3)渔人甚之(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业/不足外人道也

B..见渔人,大惊/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缘溪行,忘路远近/何陋

D..欲穷林/中往来种作

3.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交错 相通  (2)通“邀”,邀 请   (3)对......感到惊异(4)类     

2.D

3.(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间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这个人一一为他们详细的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起来。

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寄托了作者希望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和平安乐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下车之(  ) ④入门不(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样看?

1、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②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 、言而无信却又无礼的人,自己失信,却怪罪别人,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意对即可) 

5、是一个聪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