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 )
(3)陶后鲜有闻 ( ) (4)宜乎众矣 ( )
2.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蔽林而窥之C.无丝竹之乱耳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花之隐逸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 (1)蕃 ( 多 ) (2)植 ( 立 )
(3)鲜 ( 少) (4)宜 ( 应当 )
2C
3. A
4 菊,花之隐逸者也。
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略
阅读下面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根据意思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1)形容愉悦而满足的样子。( )
(2)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
4、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5、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5分)
1、整齐的样子。妻子和儿女。
2、略
3(1)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生活而
文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盖竹柏影也( ) (4)月色入户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写出文中描写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__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借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呢?
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尊君在不 (4)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1)才 (2)丢下、舍弃 (3)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回头看
2.(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3. 信用和礼貌
4.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1. 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以下成语任写3个: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牙善鼓琴(弹)B.志在高山(心情)
C.卒逢暴雨 (士卒)D.吾于何逃声哉(逃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钟子期必得之B.乃援琴而鼓之
C.飞何功之有D.过惠子之墓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伯牙“善听”和钟子期“善鼓”总领全文。
B.文章以“善”为线索贯穿全文,描述两人“善鼓”“善听”的情景。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上启下,揭示了知音的真正内涵。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
1.C
2.D
3.A
4.(1)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2)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
5.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话从正面写出了伯牙的高超技艺,钟子期的两个“善哉”和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比喻则从侧面表现了伯牙的“善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从正面表现了钟子期善听的高超水平,伯牙的两个“善哉”和“吾于何逃声哉”的感叹则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将原文空缺语句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将加点字的读音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便有妇人惊觉( )欠伸,其夫呓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会宾客大宴 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闻: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群响毕绝 绝:
3.和“于厅事之东北角”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第一段“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中的“一”字有何表达作用?
1遥闻深巷中犬吠 jiào
2(1)适逢,正赶上(2)听到(3)夹杂(4)断绝,消失
3C
4(1)宾客们心情稍稍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5)强调口技人所用道具之少;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之高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一句即可),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之作,前者写夜晚在寺院中所看见的雪景,后者写西湖雪景。这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C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示例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或“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4.【甲】 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乙】 表达作者痴迷山水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孤独寂寞的心境、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阅读《口技》片段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敢哗者 (huá )B.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
C.絮絮不止(xù)D.夫齁声起(hā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满坐寂然( ) (2) 夫叱大儿声( )
(3) 既而儿醒( ) (4)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文中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中连用4个“一”,有何用意?
1.D
2.“坐”通“座” 责骂 不久,紧接着 只
3.(1)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非常绝妙。
(2)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4.(1)突出道具的简单(2)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的高超的技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赵简子①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②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③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④。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①赵简子(?-前476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②古山名。又名夏壶山、贾屋山、贾母山。③觞:古代喝酒用的器物④金斗:饮器。⑤笄:簪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服衰以游,不可 (4)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乐甚美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襄子上于夏屋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及归,虑所以取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赵国灭代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5.聚焦下列材料,谈谈__为什么要坚决反腐倡廉?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搞权色交易、权钱交易。要知道,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要正视严峻的形势,严肃纪律,严惩腐败,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__在听取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1.(1)违背(2)犯过错(3)出游(4)拜见
2.D
3.(1)(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势力的外来祸患,(那么)往往(这个)国家(就该)灭亡(了)。(2)襄子登上夏屋山来观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欢乐景象。
4.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示例:孟子认为,国家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国家也会灭亡,贪图享受会让人萎靡死亡。__坚决反腐倡廉,就是认识到地方和单位的各种腐败现象会让一些人失去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会导致一些干部因为腐败不坚持制度和法律,国家和人民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所以要坚决反腐倡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