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
【一】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于国中/三日三夜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鸱”比喻醉心利禄而猜忌他人的小人,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来看,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活泼自由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1.B
2.D
3.C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张岱《于园》)
【乙】王中翰新居,亦枕山。门前有方塘,贮水可十亩;松桂数十株,森秀蓊郁;寿藤一大壁,作殷红色,杂以碧绿。旁有磐石一具,可奕。……由此登山,可数百步,岩石磊磊,至左极高阜,望见江及远山,可亭。中翰乞名,予曰:“可名为远帆亭。”(选自袁中道的《游居柿录》)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缘坡植牡丹、芍药( ) (2)卧房槛外( )
(3)瓜洲诸园亭( ) (4)可名为远帆亭( )
2.找出与文中“以实奇”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遂以名楼 B.太祖常劝以读书
C.岁以大穰 D.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③旁有磐石一具,可奕。
4.甲乙两文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中标志性词语加以分析
1.(1)沿着、顺着;(2)栏杆;(3)众、各;(4)命名
2.C
3.(1)如果不是有名望的人投下名帖,那么(主人)是不会拿出门钥匙(开门迎客的).(2)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烟雾。(3)旁边有一块磐石,可以供人们下棋。
14.都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甲文:前堂—后厅—卧房槛外—在后;乙文有门前—旁—由此登山。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普少习吏事 ( ) (2)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
(3)阖户启箧取书( ) (4)与老人期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为其老,强忍
B.良大惊,随目之 家人发箧视之
C.父曰:“履我!” 有郑人欲买履者
D.虽多忌克 虽乘奔御风
3.翻译句子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4.当赵普面对宋太祖和张良遇到“老父”时,他们两人表现出了许多优秀品格,结合文章来谈谈
1.(1)熟练;(2)曾经;(3)关上;(4)约定
2.B
3.(1)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赵普处理决断很快
(2)张 良就对《太公兵法》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4.从勤奋读书、善于忍耐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沿溯阻绝 ( )
③是日,天宇晴霁 ( ) ④四顾无纤翳( )
(2)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B.是吾剑之所从坠
C.钱帅登之,患其塔动D.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3.翻译句子。
(1)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即使 ②断 ③这 ④看 (2)A
2.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3.(1)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①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②也。但祠宇③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④,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巉然:险峻陡峭的样子。 ②尤物:珍奇之物 ③祠宇:(山上的)庙宇
④发挥:互相映衬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句话。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2.文章提到“金山、焦山、落星之类”,有何用意?
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2.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峭拔秀丽。
阅读《于园》,完成后面题目。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请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人不得上,以实奇。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A.徐喷以烟 《幼时记趣》 B. 反归取之 《郑人买履》
下临江流 《黄鹤楼》 如深山茂林
C.后厅临大池 D. 匠师如其言 《梵天寺木塔》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与“非显者刺”中“刺”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虽乘奔御风 《三峡》 B.富人于五所园也
C.一狼洞其中 《狼》D.遂以名楼 《黄鹤楼》
3.古人造园,通常模拟自然风光,营造“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请联系文章说说于园的主人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1.C
2.A
3.做到了。“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园林主人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草木葱茏的自然环境,给人身在大自然的感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 )
(3)陶后鲜有闻 ( ) (4)宜乎众矣 ( )
2.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蔽林而窥之C.无丝竹之乱耳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花之隐逸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 (1)蕃 ( 多 ) (2)植 ( 立 )
(3)鲜 ( 少) (4)宜 ( 应当 )
2C
3. A
4 菊,花之隐逸者也。
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略
阅读下面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根据意思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1)形容愉悦而满足的样子。( )
(2)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
4、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5、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5分)
1、整齐的样子。妻子和儿女。
2、略
3(1)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生活而
文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盖竹柏影也( ) (4)月色入户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写出文中描写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__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借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呢?
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尊君在不 (4)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1)才 (2)丢下、舍弃 (3)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回头看
2.(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3. 信用和礼貌
4.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