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 ①李士衡:北宋人,当时在昭文馆为官。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2)清荣峻茂(树荣〈茂盛〉)
(3)与之俱使高丽(起,一同) (4)船欲倾覆(将要)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2)清荣峻茂(树荣〈茂盛〉)
(3)与之俱使高丽(起,一同) (4)船欲倾覆(将要)
2.(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3.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4.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5.对比。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金陵人(判断动词) (2)客此(客居)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1 C
2.(1)是金陵人(判断动词) (2)客此(客居)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
奇景“奇”在:万簌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2.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 通国( ) 诲( ) 援( )
3.“一人虽听之”和“虽与之俱学”中“之”的意思分别是( )。
A.“指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B.“他,指前一个人”、“指弈秋的教导”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专心致志
2.下棋 全国 教导 引,拉
3.A
4.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的。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 ) (2)亭亭净植 ( )
(3)莫能肖也 ( ) (4)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3.下列各句中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跪而拾之以归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1。(1)洗涤 (2)树立 (3)没有(谁)、不 (4)原来是(因为也算对)
2(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2)让人观赏它得到无穷的愉悦,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3 D(都解释为“的”)
4 。洁身自好 高洁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4分)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 略
3.略。(意合、有理即可)
阅读《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用“/”给下列语句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1)其 此 之 谓 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虽有嘉肴( ) (2) 不知其旨也(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其此之谓乎?
4.用原文中的词或语句填空
(1)选文开头用“嘉肴”与“ ”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文中认为,把知识教给别人,这之后才能“ ”,由此才会“ ”。
(3)选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 ”。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其/此之谓乎
2、(1)即使 (2) 甘美
3、(1)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1)至道(2)知困 自强 (3)教学相长(也)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①断②有时
2、(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才通人 (2)便要还家
(3)始得灵壁张氏 (4)因汴之余浸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文和乙文的主要内容。
5.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6.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仅仅,只(2)通“邀”邀请(3)才(4)依靠,凭借。
2.(1)略。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
3.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4.甲文:叙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和桃花源做客的经过。乙文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
5.听见渔人所说的话后, 为世外的战乱频繁,社会__而叹惋,为世外的人民生活痛苦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6.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批判了当时的__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欧阳修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④仕,每⑤慷慨⑥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⑦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①孤:幼年丧父。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引申为“洗”。④既:副词,不久,后来。⑤每:常常。⑥慷慨:形容慷慨激昂。⑦谪:贬谪,贬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啖粥而读( )
(2)辄以水沃面( )
(3)食不给( )
(4)乃至被谗受贬(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选文的层次已经用“∥”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4.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1.(1)吃 (2)往往,总是 (3)供应 (4)说别人的坏话
2.B
3.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③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
4.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 啖粥而读
5.揭示主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3)年与时驰( )
(4)遂成枯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1)达到 (2)修养 (3)随同 (4)于是
2.(1)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