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修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2);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3),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顷岁]近年来。(2)[工]精,妙。(3)[指摘]挑剔,批评。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尝乘间以文字问之/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C. 世人患作文字少/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D. 即求过人/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2.用3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云 无 它 术 唯 勤 读 书 而 多 为 之 自 工。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B
2.修 云 /无 它 术 /唯 勤 读 书 而 多 为 之 /自 工。
3. 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此外别无他法。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客此(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纪年,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孤僻抑郁,心态不健康的特点。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的心情。
1.这 哪里,怎么 客居
2. (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3.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庸:岂,难道。②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援疑质理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惑 而 不 从 师 其 为 惑 也 终 不 解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韩愈和宋濂的择师标准分别是什么?面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学生顶撞、甚至殴打老师等不尊敬老师的行为,请你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尊师重教
1.询问、周到、受同“授”讲授(教授、传授),学习(以……为师)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1)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也有译成道存在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学习)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尊师重教的做法中学生要谈自己具体的做法。略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作者 ,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④执策而临之( )
3. 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食马者?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5. 文中作者抨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阅读本文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怎样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千里马”?
1.韩愈 唐
2.①两马并驾。②鞭打,驾驭。③通“饲”,喂。④面对。
3.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却以“知马者”自居的无知、愚妄、平庸、浅薄的形象特点。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才能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千里马,使得千里马的才能不得施展,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疑邻人之父 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天雨墙坏。
(2)其家甚智其子。
3.关于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1)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本文续写一个50字左右的结尾,表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1.(1)丢失
(2)怀疑
2.(1)天下大雨,墙坍塌毁坏。
(2)这家人认为儿子非常聪明。
点拨:注意“智”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聪明”。
3.(1)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2)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4.示例:过了几天,从衙门里传出一个消息,可恨的小偷被捉到了。接着,富人被盗的钱财得以物归原主。富人这才知道邻人之父的聪慧。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注]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颜率: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周君患之( ) (2)发师救周( )
(3)颜率复诣齐( ) (4)子之数来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之数来者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3.翻译下列句子。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1. (1) (以……为患,担忧) (2) (军队)
(3) (到) (4) (屡次)
2. B
3.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示例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__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示例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樵髯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①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②!”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③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自号曰“樵髯”云
(2)拔出凡辈
(3)然皆不肯穷竟其学
(4)乃复效小儿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取号,取名号
(2) 超出,突出
(3) 穷,学完,深究
(4) 模仿,效法,效仿
3.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4.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
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吾义固不杀人( ) (2)公输盘诎( )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突出表现了墨子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理想,不辞劳苦,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精神。
B.墨子为了达到阻止战争发生的目的,先后劝说公输般和楚王,并均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二人理屈词穷,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C.墨子见到楚王,先举“文轩、锦绣、粱肉”的例子,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的话,为后面的推理做好铺垫。
D.墨子辨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般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反驳了公输般的观点,让公输般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1(1)坚决 (2) 通“屈”,屈服,认输。 (3)入侵
2.略
3.B
鸟 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② 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释】①日:有一天。 ②: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③盏:杯。 ④掬:捧。 ⑤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 ⑥奚:为什么。 ⑦适:到。 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去地不五六尺( )
(2)手下,鸣乃已(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去地不五六尺(距离(离开))
(2)手下,鸣乃已(停止)
2. B
3.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4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
阅读两段文言文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 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3.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与“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1.(1)芳草鲜美: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渔人甚异之: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3)遏其生气:生机(朝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3.(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4. 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