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①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向善。②齐语:名作动,说齐语。③傅:教导。④咻:xiū,喧哗。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⑥薛居州:人名。⑦所:处所,地方。⑧独:可作“将”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亭亭净植 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
③孟子谓戴不胜曰 __________ ④虽日挞而求其楚 __________
2.用“/”为下句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试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至少写出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中孟子的观点正好与它相反,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立 ② 少
③ 对……说 ④即使
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喜欢莲花的(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②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如……何不翻译不得分)
4. 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品格高尚,声名远扬;挺立,坚守节操;端庄严肃,为人敬重
5. 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同意XX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看法。
附加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谈笑讽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使群臣丧之/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C.诸侯闻之/闻寡人之耳者D.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人恒过然后能改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马 者 王 之 所 爱 也 以 楚 国 堂 堂 之 大 何 求 不 得 而 以 大 夫 礼 葬 之 薄。
3.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而优孟用什么方法成功进谏?
1、B
2、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他“欲擒故纵”,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的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②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③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④。其后霍氏果亡,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⑤,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⑥,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燔发居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②右:指地位高。③害:嫉妒。④辄报闻:总是没有结果。⑤直突:烟囱笔直。⑥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乡亲邻居们都同情他赶来救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
(3)今霍氏秉权久矣___________(4)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B.皆以美于徐公 宜以时抑制
C.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闻寡人之耳者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4.简答下列各题
(1)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用意?为徐生上书者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又有何用意?
(2)为徐生上书者的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受蒙蔽 (2)间或、偶尔 (3)掌握政权 (4)派
2.A(A.副词,的确,实在。B.动词,认为;介词,按照。C.名词,建议;动词,驱使。) D.动词,使……听到;动词,听说。)
3.(1)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时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主人 沉默着不回答,过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
4.(1)期望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得齐国强大。 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 皇上能对上书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奖。 (2)示例:都用了?讽?的方法,以家庭小 事类比国家大事,说理委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fó xiàng 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D
2)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点染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乙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了陋室主人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政治上失意被贬,那么他们的心境各是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考虑,想到 (2)只 (3)博学的人 (4)使……劳累
2.(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高雅脱俗
4.甲文表现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漫步的悠闲欣喜和自我排遣的豁达胸怀。
乙文表现了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怀。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修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2);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3),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顷岁]近年来。(2)[工]精,妙。(3)[指摘]挑剔,批评。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尝乘间以文字问之/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C. 世人患作文字少/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D. 即求过人/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2.用3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云 无 它 术 唯 勤 读 书 而 多 为 之 自 工。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B
2.修 云 /无 它 术 /唯 勤 读 书 而 多 为 之 /自 工。
3. 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此外别无他法。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客此(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纪年,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孤僻抑郁,心态不健康的特点。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的心情。
1.这 哪里,怎么 客居
2. (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3.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庸:岂,难道。②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援疑质理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惑 而 不 从 师 其 为 惑 也 终 不 解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韩愈和宋濂的择师标准分别是什么?面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学生顶撞、甚至殴打老师等不尊敬老师的行为,请你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尊师重教
1.询问、周到、受同“授”讲授(教授、传授),学习(以……为师)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1)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也有译成道存在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学习)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尊师重教的做法中学生要谈自己具体的做法。略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作者 ,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④执策而临之( )
3. 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食马者?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5. 文中作者抨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阅读本文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怎样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千里马”?
1.韩愈 唐
2.①两马并驾。②鞭打,驾驭。③通“饲”,喂。④面对。
3.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却以“知马者”自居的无知、愚妄、平庸、浅薄的形象特点。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才能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千里马,使得千里马的才能不得施展,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疑邻人之父 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天雨墙坏。
(2)其家甚智其子。
3.关于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1)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本文续写一个50字左右的结尾,表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1.(1)丢失
(2)怀疑
2.(1)天下大雨,墙坍塌毁坏。
(2)这家人认为儿子非常聪明。
点拨:注意“智”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聪明”。
3.(1)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2)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4.示例:过了几天,从衙门里传出一个消息,可恨的小偷被捉到了。接着,富人被盗的钱财得以物归原主。富人这才知道邻人之父的聪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