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1.(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三马而三后( ) ②先则恐逮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1)换,更换(2)被 (2)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3)示例: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患得患失,否则做事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 (2)沿阻绝 (3)不以也 (4)渔者歌曰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三峡七百里中 陈胜立为将军 B.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

C.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D.空谷传响,哀转久 以为妙

3.翻译下列句子。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引用“巴东……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形成照应。(填一字)

1.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快   (4) 故:所以。

2.B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4“凄”和“哀”。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鬻(yù):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⑵女忘会稽之耻邪?

3. 【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4. 【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1.D 

2.⑴王育时常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⑵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3.生于忧患    卧薪尝胆  

4.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启示:逆境使人成才。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敢于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取得成功。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①。”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②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③。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④其糟而啜⑤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⑦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⑨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古文观止》

[注]①见放:被放逐。②凝滞:拘泥。③与世推移:随着潮流转变作风。④餔:同“哺”,吃。⑤啜(chuò):喝,饮。⑥醨(lí):淡酒。⑦瑾、瑜:皆是美玉。此处比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洁貌。⑨汶汶(mén):昏暗。⑩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用“/”断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期在必醉 期: (2)衔觞赋诗 觞:

(3)形容枯槁 形: (4)新沐者必弹冠 冠:

3.翻译下列句子。(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填空。

古仁人注重对个人品行的不懈追求。如甲文中“ ”是世人对五柳先生品行的赞美;乙文屈原自述其志的句子是:“

5.五柳先生的“醉”与众人的“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意,谈一谈你的看法。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1)期望,希望,要求     (2)酒杯     (3)身体,形体     (4)帽子        

3(1)亲戚朋友了解到他这样,有时摆上酒食来招待他。

(2)于是屈原怀抱着石头,就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5不同:陶渊明喝醉是为了逃避污秽与腐朽的社会,暗含了作者退隐避世的思想;众人喝醉可见世人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心态,表达作者对世人的嘲讽与鄙视。

相同:陶渊明喝醉是为了躲避污秽、腐朽的社会,众人喝醉可见人们麻木不仁,随波逐流,从“醉”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是相同的,在两文中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败落。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6分)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①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②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③不肯剃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④,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⑤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节选自 《虞初新志》)

[注] ①隶:同“吏”,差役。②甲申: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③许元博德溥:许元博,字德溥。④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⑤彷徨:辗转反侧。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有 司 以 抗 令 弃 之 市 而 王 夫 妇 即 就 道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弟语我 ②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

③使匿于母家 ④于是皋人感之

3.与“王乃伏地顿首谢”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乃悟(《赵普》) B.屠乃奔倚其下(《狼》)

C.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翻译下列句子。⑴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

译文:

⑵诚然耳,何戏之有?译文:

5. 通读全文,请概括出王义士夫妇“高德溥之义”的举动。

1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  (完成时注意划分两处)

2①只管  ②对,正确  ③藏,隐藏  ④ 被……所感动

(考查文言实词的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文。①“弟”可联系“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3 B

4.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 (关键词语 “诚然”和句式要正确)

⑵做官的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关键词语“肉食者”“鄙”)

5.⑴王义士想救高的妻子脱险 ⑵王义士妻子愿意代替高妻流放  ⑶王义士夫妇历经风霜艰苦,流放千里,不以为苦(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其中第三点虽是说夫妇的艰辛,但他们都“甘之不厌”,可视为举动的延续。其余“乃终夜欷歔不成寐”是“无术”时的表现,“子弟语我,我能为之筹之”是妻子为丈夫分忧的表示,“此豪杰之举也”是妻子对丈夫举动的赞扬,这些都不是举动的本身,不能算对)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①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向善。②齐语:名作动,说齐语。③傅:教导。④咻:xiū,喧哗。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⑥薛居州:人名。⑦所:处所,地方。⑧独:可作“将”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亭亭净 _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 __________

③孟子戴不胜曰 __________ ④日挞而求其楚 __________

2.用“/”为下句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试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至少写出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中孟子的观点正好与它相反,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立                ②   少

③  对……说         ④即使 

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喜欢莲花的(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②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如……何不翻译不得分)  

4.  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品格高尚,声名远扬;挺立,坚守节操;端庄严肃,为人敬重

5.   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同意XX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看法。  

附加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谈笑讽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使群臣丧之/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C.诸侯闻之/闻寡人之耳者D.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人恒过然后能改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马 者 王 之 所 爱 也 以 楚 国 堂 堂 之 大 何 求 不 得 而 以 大 夫 礼 葬 之 薄。

3.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而优孟用什么方法成功进谏?

1、B 

2、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他“欲擒故纵”,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的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②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③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④。其后霍氏果亡,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⑤,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⑥,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燔发居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②右:指地位高。③害:嫉妒。④辄报闻:总是没有结果。⑤直突:烟囱笔直。⑥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乡亲邻居们都同情他赶来救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

(3)今霍氏秉权久矣___________(4)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B.皆以美于徐公 宜以时抑制

C.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闻寡人之耳者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4.简答下列各题

(1)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用意?为徐生上书者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又有何用意?

(2)为徐生上书者的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受蒙蔽 (2)间或、偶尔 (3)掌握政权 (4)派

2.A(A.副词,的确,实在。B.动词,认为;介词,按照。C.名词,建议;动词,驱使。) D.动词,使……听到;动词,听说。)

 3.(1)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时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主人 沉默着不回答,过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

 4.(1)期望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得齐国强大。 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 皇上能对上书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奖。 (2)示例:都用了?讽?的方法,以家庭小 事类比国家大事,说理委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fó xiàng 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D

2)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点染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乙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了陋室主人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政治上失意被贬,那么他们的心境各是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考虑,想到 (2)只 (3)博学的人 (4)使……劳累

2.(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高雅脱俗

4.甲文表现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漫步的悠闲欣喜和自我排遣的豁达胸怀。

乙文表现了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