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米粟非不多也( ) ②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14示例:①粮食  ②放弃

15.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 势更加强烈。

【青海省西宁市】三、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山门于河( )

于沙上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⑴求石兽水中,竟不可得。 ( )

⑵沿河求,不亦颠乎?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11.⑴倒塌⑵埋没      

12.⑴介词,在 ⑵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 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9.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11.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案】7. B

8.具 宜 求 禁

9. D

10.⑴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⑵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⑶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11.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辽宁省沈阳市】阅读选文,完成7~10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卒然临之而不惊。

⑵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答案】7.D

8.⑴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⑵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辽宁省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送之 ( ) ⑵援疑理 ( )

负此自放( ) ⑷故虽有勤苦之( )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⑵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⑵【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20.⑴跑⑵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

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22.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⑵因取“经” “传” “子” “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江苏省泰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①。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鸣舞 ( ) ②即时敛兵授( )

③百姓稍稍复集( ) ④命行而进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前入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1.《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8.⑴①擅长  ②盔甲  ③才  ④擂鼓、击鼓

 ⑵)D

9.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10.⑴(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  ⑵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些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1.《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是因为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做到了取信于民,把握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而卫懿公好鹤,“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失去了民心,战争时又急躁冒进,中了埋伏。

【江苏省常州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

陆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耶?”

陆子曰:“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

【注】①楹:间。②高明奥丽:高大明亮,幽深华美。③玉笥(si):山名。④棹(zhao):桨,文中代指船。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寄 其 趣 于 烟 波 洲 岛 之 间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若小舟然 然( )

⑵自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 ( )

⑶还于玉笥之下 ( )

⑷纳烟云日月之伟观 观(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11.请用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①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小屋得名的缘由。

⑵第②节“穷达异矣”中“穷”指“___________”,“达”指“___________”。

12.请谈谈你从下面两句中读出的弦外之音。

⑴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⑵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

【答案】8.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

9.⑴……的样子  ⑵想着、盘算着  ⑶停泊  ⑷景象

10.((既然)这样,你怎么能知道这小屋就不是烟艇呢?

11.⑴甚隘而深  若小舟然⑵一叶之舟、万钟之禄

12.⑴作者描写自己醉乐的自由状态,其实是内心痛苦不平和怀才不遇而无奈的感叹。 ⑵浪迹江湖的意念使作者的心胸变得浩大空阔,足以容纳云霞日月的伟丽胜景,能够包揽雷霆风雨的奇异变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之悲。

【吉林省长春市】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滕子京守巴陵郡( ) ⑵前人之述矣( )

暮冥冥 ( ) ⑷至若春和明( )

11.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12.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13.《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9.宋或北宋  范仲淹

10.⑴特指官吏降职,外调⑵完全⑶迫近⑷日光

1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

【吉林省】(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人名)。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屋舍俨然( ) ⑵便向路( )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案】10.陶渊明

11.⑴整齐的样子;⑵沿、顺着

12.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

13.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14.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其山川,道11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1213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 ①修:欧阳修。②特:独。③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④滃(wěnɡ)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⑤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⑥事简:公务简单。⑦刻露:清晰地显露。⑧岁物:收成。⑨因为:于是就。⑩本:根据。11道:称道。12宣:宣扬。13上:指皇帝,天子。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幽芳而荫乔木 ________

(2)其岁物之丰成 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6.作者为什么给文中所描写的亭子命名为“丰乐亭”?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7.选文围绕一个“乐”字来构思,说说作者笔下“乐”的含义。

14.(1)采摘 (2)以……为乐 

15.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6.作者把亭子命名为“丰乐亭”,是因为这里山川形胜,民风淳朴,民众能够安享丰年的

欢乐;同时作者想让百姓明白,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百姓才能够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17.作者“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

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