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二、(二)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9~13题。(12分)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主人日再( ) ⑵同舍生皆绮绣 ( )

⑶父母岁有裘葛之( ) ⑷人谓板桥读书善记(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又请焉/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B.中有足乐者/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学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之师/其印予群从所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2.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 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13.【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9.⑴提供伙食   ⑵同“披”,穿⑶给予,赠送⑷都,全

10. B

1l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2. 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逊达远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A、C处用四字词语概括、意对即可)

13.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__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水尤清 ( ) ⑵石底以出( ) ⑶崔氏二小生(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 当余从师也

B.全石以底 不足外人道也

C.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2.⑴清凉⑵弯曲⑶年轻人

13. C

14.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和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⑵(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四川省南充市】三、(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2 -25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于沙上 ( ) ②不亦乎( )

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 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金 扶苏数谏故

C.必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窝集遇三盗

D.以箧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⑵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答案】22.⑴埋没  ⑵通“癫”疯狂 ⑶即使  ⑷回头看

23.C

24.⑴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⑵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5.(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竞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退,曾不吝情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不其姓字 详:详细B.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留 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为号焉 不物喜

B.亲旧知如此 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 学不思则罔

D.无怀氏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答案】5.A

6.D

7.B

8.D

【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1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2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3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答案】8柳宗元

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 D

【陕西】(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凡人多子孙为大官 ( )

⑵余官二十年 ( )

⑶四僵劲不能动 ( )

白玉之环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少慰 余不愿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戴朱缨宝饰

C.可处乐 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答案】17.⑴希望,盼望⑵做,当 ⑶同“肢”,四肢 ⑷腰间佩带

18. 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山东省威海市】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之,时而献。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哀而生之乎 ②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

C.①叫嚣呼东西 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D.①谨之 ②日饮得无衰乎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饥渴顿踣 ②潭西南

B.①时而献 ②父异,借旁近与之

C.①吾尝疑是 ②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D.①故为说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1.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

【答案】8.A

9.D

10.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11.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山东省泰安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14-17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17.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答案】14.B 15.A16.D 17.C

【山东省济南市】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 蕃:繁多

B.不蔓不 枝:长枝节

C.亭亭净 植:种植

D.陶后有闻 鲜: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意不在酒

B.濯清涟不妖 人不知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置土石

D.同予何人 陈胜,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答案】6.C  7.B 8.D

【山东省东营市】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 ) ②橐坚而不可也 ( )

③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 ④不能无变色蜂虿( )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10.①像狗一样  ②咬洞  ③被  ④在

11.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 得逃脱。12.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13.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