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古文阅读
桑干枝水又①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水,潜跃其下。俯仰⑥水池潭,意深鱼鸟⑦水,所寡惟良木⑧水耳。
【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弯曲,曲折。③浦(pǔ):湖泊。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寡:少。良木:美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桑干枝水又东流( ) 水至清深( )
16.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色?
【答案】15.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至:极
16.短文描绘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
【广东省】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9. C
10.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11.⑴勤奋好学;⑵ 注重实地考察;⑶治学严谨;⑷学习专注。
【福建省龙岩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盗可除乎 ( )
②衣食不足 ( )
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 )
8.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B.或王命急宣C.或以钱币乞之 D.或异二者之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⑵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10.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7.①除:清除(消灭) ②足:足够 ③箧:箱子。
8. C
9.⑴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⑵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 为盗贼(强盗)啊。
10.①衣食不足 ②政赋不均 ③教化不修
【福建省莆田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⑵劳其筋骨
⑶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⑷非徒愈病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 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一)
3.
⑴起,被任用 ⑵使……劳累 ⑶通晓 ⑷只,仅仅
4.
⑴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⑵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期筋骨,饿期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⑵(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6.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
【福建省南平市】三、(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8~13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仿佛若有光 ( ) ⑵悉如外人 ( )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1.翻译下列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8.⑴隐隐约约 ⑵全 ⑶正,正在 ⑷遗憾
9.A
10.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1.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⑵ 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2.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湖北省孝感市】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3题。
鄂版教材为句号。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9.⑴整齐的样子 ⑵交错相通 ⑶以……为子 ⑷憎恶
10. B
11.⑴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⑵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2.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示例:
①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湖北省仙桃市】文言文阅读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①罢朝而晏②,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执巾栉③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国富兵强,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选自《新序校释·杂事》)
【注释】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号称春秋五霸之一。②晏:晚。 ③巾栉:泛指盥洗用具。
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旦与贤相语(谈论) 水尤清冽(格外)
B.未尝进一贤(推荐)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C.孙叔敖相楚(宰相) 小大之狱(案件)
D.庄王卒以霸(最终)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日之晏也 当求之于上流
B.樊姬掩口而笑 面山而居
C.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计日以还
D.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樊姬是一个既“忠”且“智”的人。
B.文中的樊姬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都善谏,樊姬把自己与虞丘子进行对比,邹忌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二者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虞丘子辞位的原因是樊姬力荐孙叔敖。
D.选文主要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7.C
8.B
9.C
10.⑴不忠诚,不聪明,怎么(哪里)能称为贤能的人(贤相)呢?
⑵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湖北省十堰市】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9.C
20.土地平坦幵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1.A (前半句“入世”错)
22.《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__现实的不满”),《醉翁亨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湖北省荆州市】古诗文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
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沙鸥翔集 集:集中,集合B.去国怀乡 去:离开
C.微斯人 微:没有D.幸甚至哉 至:极点
7.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0.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11.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或怀离别之叹:山回路转不见君, ① ;或叹愁苦之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② ;或思淡泊之志:不戚戚于贫贱, ③ ;或志山水之兴:月下飞天镜, ④ ;或兴德馨之铭:无丝竹之乱耳, ⑤ ;或铭报国之言:了却君王天下事, ⑥ ;或言济世之感, ⑦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感风流之怀:江山如此多娇, ⑧ ……他们唤醒了自己的人生,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
【答案】6.A(集:停歇;
7.C (C项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其他都是代词);
8.C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是虚写大海的句子);
9.D (本文倡导的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关心天下百姓的儒家入世之人生态度);
10.D(A项刘羽冲并没有成军事和水利专家;B项他并没有怀疑,而是完全信书,不加消化;C项刘羽冲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一味死读书不但不能开发智力,相反会更加愚蠢的道理)
11.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对一处得1分)
12.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13.①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人比黄花瘦③不汲汲于富贵④云生结海楼⑤无案牍之劳形⑥赢得生前身后名⑦安得广厦千万间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湖北省荆门市】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答案】10. C(A项,叩击,敲击/叩首,磕头;B项,将要/况且;D项,赞同/左右)
11.B(始:才)
12.C(甲文将智叟与愚公对比)
13.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