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伯牙鼓琴(      )

(2)哉,峨峨兮若泰山(      )

(3)钟子期必之(      )

(4)乃琴而鼓之(      )

(5)钟子期辄其趣(      )

(6)吾于何声哉(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伯牙是传说中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琴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5.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在作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佳句后,又作了几句诗题在后面,诗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其中的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达了作者在完成艺术创作后,对读者怀有怎样的期待心理?请略加阐述。

1(1)擅长 (2)好 (3)领会 (4)拿,拿过来 (5)穷尽 (6)逃避 

2你听琴时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示例:表现出作者希望得到读者的肯定与赞赏,希望能与读诗的人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子猷问左右(      ) (2)人琴俱(      )

(3)因恸绝久(      ) (4)月余亦(      )

2.根据提示,将本文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弹琴→________

3.简述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

4.子猷先是“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

5.你是如何理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话的?

1(1)左右的人 (2)消亡 (3)很 (4)死亡 

2奔丧 恸绝 

3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文章开篇即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猷在重病中,又痛失爱弟,故而月余亦卒。 

4王子猷和王子敬都患了重病,他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子猷听不到有关子敬的消息,推测他已经死了,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情,并不是不悲痛,而是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了,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当他看到人琴俱亡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所以“恸绝良久”(痛哭失声、悲痛欲绝)。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5“子敬素好琴”,子猷见物思人,本想为亡弟弹奏一曲,寄托哀思,可“弦既不调”,使他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感觉似乎琴都通人性,与主人一起消亡,人何以堪?所以感情喷薄而出,再难控制。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①陇上:田边的高地。陇,同“垄”,田埂。②曷:何,怎么。③策:通“册”,泛指书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命牛陇上 (2)冕去 (3)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后来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诗人,请结合选文说说其原因。

1放牧; 于是,因此;偷偷地

2这孩子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3王冕偷偷进入学舍听他们背书,晚上又偷偷映着长明灯看书,他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厌,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学习的精神,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下基石。

【浙江省舟山市】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及舟船侍从以西 ( )

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 )

⑶欧公更欲足下开廓其文( )

⑷余到京作书去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答案】14.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世 所 无 有

15.①向西行进;②遗憾;③稍微;④等待,等到

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再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

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任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深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见,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浙江省温州市】

短文两篇

[宋]苏轼

这两篇短文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生活的一些真实细节。不管是随手记录的文字,还是写给友人的短笺,都那么饶有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读陶诗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田家乐

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

【丙】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谪居乡野,非但没有一丝忧愁之态,言语中还颇有洋洋自得、眉飞色舞的夸耀之意。东坡可爱可敬。

如此郑重写信告如此等小事,东坡真是顽皮。难道这只为了让千里之外的章惇一笑?呵呵。


(选自《古典的中国》)

【注释】①两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②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③仆:对自己的谦称。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黑牡丹:牛的戏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欲遣人求之 ( ) ⑵而李江州忽送一部予( )

⑶昨日一牛病死( ) ⑷用其言而 ( )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5.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批注。

【甲】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

                                      

【己】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丙】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答案】13.①方:正、刚刚;②遗:给予、赠送;③几:几乎;④效:见效、奏效。

14.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5.【甲】陶诗对他宛如一剂良药,可见苏轼对陶渊明喜爱之深,又读的小心翼翼,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己】如孩童得一糖果,唯恐一口吃完,真是可爱之人!“而无以自遣耳”,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境遇。【丙】“不识” 与“识之”形成对比。看似平常语气,却有一番惊喜,他是以“老妻”为豪。

【浙江省衢州市】

纪鸮

【唐】林简言

⑴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⑵长庆元年,简言去鄜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鴞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鴞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鴞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⑶简言曰:“假为鴞鸣,灭树殃家,甚于真鴞,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②,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鴞鸣而三闾放;杨震訏谟③,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鴞鸣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选自《寓林折枝》,有删减)

【注释】①鸮(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②謇谔:正直敢言。③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

14.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1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独具匠心,用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所以客人很多。

B.林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来到槐树下,发现大槐树没有了,只好去别人家,他向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槐树被毁的原因。

C.邻居家的孩子善于学猫头鹰叫,他很喜欢这棵树,常常趁人不注意爬到树上乱叫,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

D.店主的母亲有肺结核病,听信巫师的鬼话,担心大祸临头,店主只好扔掉巫师的咒符,闭门陪侍母亲,以致于门庭冷落。

16.第⑵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鸮鸣者的丑恶?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折。

                                      

                                      

17.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

篇目

说理

《伤仲永》

神童才华泯灭

阐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纪鸮鸣》

槐树被毁

【答案】14.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15. B

16 “每伺宵晦”的“每”写鴞鸣者为达毁树之目的,经常不断地制造__。“伺”字刻画了阴险小人等待时机的丑恶嘴脸。“辄登树鴞鸣”的“辄”,写出了鴞鸣者一有机会就害人,完全是小人行径。“有私于巫者”的“又”,是一招不成再来一招,揭露这种宵小之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毒心肠。“私”,揭露了小人鬼鬼祟祟与他人勾结,手段卑劣,心术不正。

17.①叙事②揭示听信谗言的危害。

【浙江省丽水市】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迷而失,谬之一国( )

过兰椒,味过醪醴( )

水而居,不耕不稼( )

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过则醉,经旬乃醒。

                                      

                                      

⑵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17.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4.⑴通“涂”,道路。⑵气味⑶沿着,顺着。

15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6.⑴(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⑵(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17.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湖南省株洲市】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以文绣( ) ②齐赵陪位前( )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惊而问其故。

②请以人君礼葬之。

24.请概述优孟劝谏楚庄王放弃厚葬爱马的过程

【答案】22.①穿②在

23.①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②请按照安葬君王的礼仪来安葬它。

24⑴大哭,引起楚庄王注意。⑵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用君王之礼来葬马。⑶葬礼隆重到荒谬的程度,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湖北省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客斋随笔》,有删改)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颖士阴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 负:依仗

C.往客金陵 客:旅居  D.则过之焉 过:责备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11.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答案】8.D(过:超过)

9.B(他没有向封常清提计策)

10.C

11.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决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②东坡亦为怆然怆然 怆然:  

③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④竟不索其直 竟:  

⑵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病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⑶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②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⑷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⑸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答案】⑴①听到,听见②悲伤的样子③立即,马上④竟然

⑵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病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⑶①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

②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的住宅。

⑷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东坡还宅)

⑸示例一: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