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大惊 乃:就 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还家 要:要求

C.问今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 是:这句话

D.未果,病终 寻:很久 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9.C

20.土地平坦幵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1.A (前半句“入世”错)

22.《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__现实的不满”),《醉翁亨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湖北省荆州市】古诗文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

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沙鸥翔集 集:集中,集合B.去国怀乡 去:离开

C.微斯人 微:没有D.幸甚至哉 至:极点

7.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0.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11.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或怀离别之叹:山回路转不见君, ;或叹愁苦之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或思淡泊之志:不戚戚于贫贱, ;或志山水之兴:月下飞天镜,;或兴德馨之铭:无丝竹之乱耳,;或铭报国之言:了却君王天下事, ;或言济世之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感风流之怀:江山如此多娇, ……他们唤醒了自己的人生,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

【答案】6.A(集:停歇;

7.C (C项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其他都是代词);

8.C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是虚写大海的句子);

9.D (本文倡导的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关心天下百姓的儒家入世之人生态度);

10.D(A项刘羽冲并没有成军事和水利专家;B项他并没有怀疑,而是完全信书,不加消化;C项刘羽冲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一味死读书不但不能开发智力,相反会更加愚蠢的道理)

11.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对一处得1分)

12.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13.①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人比黄花瘦③不汲汲于富贵④云生结海楼⑤无案牍之劳形⑥赢得生前身后名⑦安得广厦千万间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湖北省荆门市】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答案】10. C(A项,叩击,敲击/叩首,磕头;B项,将要/况且;D项,赞同/左右)

11.B(始:才)

12.C(甲文将智叟与愚公对比)

13.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23.解释加点的实词。

⑴略无处( ) ⑵属凄异 ( )

⑶二人对( ) ⑷越钱塘,长江( )

2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B.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⑵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7.⑴《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⑵《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23.⑴通“缺”,中断  ⑵延长  ⑶饮酒  ⑷横渡

24.C

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7.⑴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⑵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湖北省鄂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

⑵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奇而坚

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投小石 先帝不臣卑鄙

B.是固劳无用 潭西南

C.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环而攻而不胜

D.二者,余未信之 日更定矣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

【答案】11.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2.⑴像狗牙那样⑵凄清⑶更加⑷有的人

13.⑴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⑵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14.D

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一)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1—14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两章)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家士(“拂”通“弼”,辅佐。)B.入则无敌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其心志(动词,使……受苦)D.孙叔敖举海(由于)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1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 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D

12.(—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13.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14.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 死于安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十余岁 阅: 不可得 竟: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11.⑴阅:经过,过了 ⑵竟:终于,到底

12.山门/圮于河

13.⑴你们这呰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⑵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郭: ⑵去: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⑵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8.⑴郭:外城  ⑵去:离开

9.⑴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⑵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人和

【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C.策之不以其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二)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答案】16.B(A项,出名/命名;C项,方法/学问;D项,通晓、明白/贯通)

17.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9.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海南省】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伛(yǔ)偻提携B.山肴(yáo)野蔌

C.射者中(zhōng)D.觥(gōng)筹交错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山间之暮也 ⑵野发而幽香

⑶杂然而前 者胜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案】Ⅰ《醉翁亭记》

11. C

12.⑴早上(早晨)  ⑵香花  ⑶摆开(摆放、陈列)  ⑷下棋

13.答案示例:

⑴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给分点:四时乐)

⑵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给分点:苍颜颓然)

14.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