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 晋陶渊明独爱菊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4.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6.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1、fán zhuó xiè xiǎn
2、(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C
4、(1)花之君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
5、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6、(言之有理即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2.下面所列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4.上面这段文字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
1、(1)这(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公事文书(4)使身体劳累
2、A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刘禹锡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要: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至少2个)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__,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要:同“邀”邀请
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3、 交通:交错相通 妻子:妻子和儿女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4、(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与外人间隔
5.C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 去后乃至( )
(3) 尊君在不( ) (4) 太丘舍去( ) (5)相委而去(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约定 (2)才 (3)通“否”,不。 (4)离开 (5)舍弃
2(1)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2)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为人要讲诚信,讲礼仪,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①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 ①颜率: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周君患之( ) (2)发师救周( )
(3)颜率复诣齐( ) (4)子之数来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1(1)忧虑、担忧
(2)军队
(3)到,到……去,前往
(4)多次、屡次
2那么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3.颜率是聪明的。他有智谋、能言善辩,为他的国君分忧,不过他不诚信,对他人玩阴谋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玩弄阴谋诡计,欺骗他人,虽然解了一时之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不值得提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3)钟子期必得之( )
(4)乃援琴而鼓之( )
(5)钟子期辄穷其趣( )
(6)吾于何逃声哉(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伯牙是传说中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琴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5.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在作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佳句后,又作了几句诗题在后面,诗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其中的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达了作者在完成艺术创作后,对读者怀有怎样的期待心理?请略加阐述。
1(1)擅长 (2)好 (3)领会 (4)拿,拿过来 (5)穷尽 (6)逃避
2你听琴时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示例:表现出作者希望得到读者的肯定与赞赏,希望能与读诗的人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子猷问左右( ) (2)人琴俱亡( )
(3)因恸绝良久( ) (4)月余亦卒( )
2.根据提示,将本文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弹琴→________
3.简述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
4.子猷先是“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
5.你是如何理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话的?
1(1)左右的人 (2)消亡 (3)很 (4)死亡
2奔丧 恸绝
3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文章开篇即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猷在重病中,又痛失爱弟,故而月余亦卒。
4王子猷和王子敬都患了重病,他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子猷听不到有关子敬的消息,推测他已经死了,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情,并不是不悲痛,而是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了,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当他看到人琴俱亡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所以“恸绝良久”(痛哭失声、悲痛欲绝)。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5“子敬素好琴”,子猷见物思人,本想为亡弟弹奏一曲,寄托哀思,可“弦既不调”,使他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感觉似乎琴都通人性,与主人一起消亡,人何以堪?所以感情喷薄而出,再难控制。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①陇上:田边的高地。陇,同“垄”,田埂。②曷:何,怎么。③策:通“册”,泛指书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命牧牛陇上 (2)冕因去 (3)夜潜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后来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诗人,请结合选文说说其原因。
1放牧; 于是,因此;偷偷地
2这孩子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3王冕偷偷进入学舍听他们背书,晚上又偷偷映着长明灯看书,他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厌,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学习的精神,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下基石。
【浙江省舟山市】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及舟船侍从以西 ( )
⑵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 )
⑶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 )
⑷余俟到京作书去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答案】14.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世 所 无 有
15.①向西行进;②遗憾;③稍微;④等待,等到
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再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
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任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深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见,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浙江省温州市】
短文两篇
[宋]苏轼
这两篇短文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生活的一些真实细节。不管是随手记录的文字,还是写给友人的短笺,都那么饶有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读陶诗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 | ![]() |
田家乐
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
|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 | |||||||
![]() | |||||||
| |||||||
| |||||||
(选自《古典的中国》)
【注释】①两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②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③仆:对自己的谦称。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黑牡丹:牛的戏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方欲遣人求之 ( ) ⑵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 )
⑶昨日一牛病几死( ) ⑷用其言而效 ( )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5.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批注。
【甲】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
【己】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丙】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答案】13.①方:正、刚刚;②遗:给予、赠送;③几:几乎;④效:见效、奏效。
14.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5.【甲】陶诗对他宛如一剂良药,可见苏轼对陶渊明喜爱之深,又读的小心翼翼,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己】如孩童得一糖果,唯恐一口吃完,真是可爱之人!“而无以自遣耳”,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境遇。【丙】“不识” 与“识之”形成对比。看似平常语气,却有一番惊喜,他是以“老妻”为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