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⑥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徙知徐州:指苏轼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泥泞大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古城墙之夹板,中镇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在是( ) (2)卒全其城(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率 其 徒 持 畚 锸 以 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谁与守?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文中苏轼在洪水泛滥“城将败”之际,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读了上面的文言文,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1(1)这里
(2)保全
2率其徒 /持畚锸以出
3(1)我和谁(一起)守护(徐州城)?
(2)河水将危害(徐州)城,事情危急啊,(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
(3)派官员们分别守在城墙的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筑堤护城;调动一切资源来护城,如调动军队、分堵守护、身先士卒等。
5.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亲民爱民。苏轼亲自走上抗洪第一线,带领全城人进行抗洪,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亲劳胼胝( ) (2)势有曲直( )
(3)潴有浅深( ) (4)不得其情( )
2.翻译文中画线句。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治水必躬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各是什么?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1)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3)水停聚的地方
(4)真实情况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3.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4客观原因是“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主观原因是“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5.提示:可以从不畏艰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角度作答,也可以从清廉、自律的角度作答。
(菏泽中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①,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②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③坎止④,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释】 ①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②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③流行:远行。④坎止:静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明灭可见( )
(3)任之而已( ) (4)辄复不遂(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
4.【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约 (2)显现,看得见 (3)它 (4)就
2(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2)(我)当时本来是想要乘船到沙市的,最终被下大雪所阻挡了。
3水清 夜静
4作者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悲凉之情 作者在夜雪中感受的情趣,表达了随遇而安,任其自然的感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2)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条理清晰。请根据提示,梳理写作思路,在每条横线上填四个字。
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潭边气氛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重点描绘潭中游鱼?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开头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中间又写“似与游者相乐”,结尾处却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之大,该如何理解?
1(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潭中景物 小潭溪流
3意在表达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从四个方面描绘游鱼: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写出了鱼的数量;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鱼游动的姿态;③“影布石上”写出了鱼的影子清晰可见;④“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写出了鱼的静态和动态。作用:这样写一方面把鱼描写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另一方面通过写水中之鱼清晰可见,衬托出水的清澈。
5作者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为排遣贬谪的失意来到山中寻求解脱而发现这个小石潭,因此这里有发现小石潭之乐,有因潭水清澈而乐,有潭中的鱼与游人的逗乐;但是这些“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短暂的快乐之后,一经小石潭清幽的环境的触发,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绥化中考改编)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月景尤不可言( )
(4)安可为俗士道哉( )
2.翻译下列语句。
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1(1)到
(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副词,特别,尤其,更
(4)怎么
2湖水被染成绿色的美景,山岚被笼上暮色的奇妙景色,都出现在朝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
3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②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依次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3、石壕吏中哪 一句表现出老妇和官吏的矛盾?想象一下这个故事的结局。
1、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2、有吏夜捉人 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最后老妇会被迫跟官吏离开,家中只剩下儿媳、孙儿以及老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 晋陶渊明独爱菊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4.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6.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1、fán zhuó xiè xiǎn
2、(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C
4、(1)花之君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
5、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6、(言之有理即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2.下面所列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4.上面这段文字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
1、(1)这(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公事文书(4)使身体劳累
2、A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刘禹锡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要: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至少2个)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__,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要:同“邀”邀请
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3、 交通:交错相通 妻子:妻子和儿女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4、(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与外人间隔
5.C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 去后乃至( )
(3) 尊君在不( ) (4) 太丘舍去( ) (5)相委而去(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约定 (2)才 (3)通“否”,不。 (4)离开 (5)舍弃
2(1)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2)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为人要讲诚信,讲礼仪,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