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言语段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未之 奇: 置帐中眠 恒:

闻所论 既: ④丞相郗信 语: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大将军甚爱之”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目似瞑 B.乃记之而去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大 将 军 尝 先 出

(2)信 其 实 孰 眠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译:

(2)圣人非所以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

4.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B.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C.王羲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D.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1(1)①对……感到奇怪;  ②总,经常;  ③已经;  ④告诉

(2)B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大将军/尝先出

(2)信/其实孰眠

3.(1)大将军曾经先起来(出去)了,右军还没起床。

(2)略

4.D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云长曰:“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肃曰:“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 ) (人名)

2.关羽独闯虎穴龙潭,其英雄气魄让人叹服。选文中有些地方借他人的“反应”,烘托了关羽的高大形象。请找出一处来。

3.关羽在剑拔弩张的外交会晤中,除了盖世之勇和义薄云天之外,还能体现出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选文中的一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

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2. ①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

②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③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以上三处找出一处即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亦可

3. 围绕“智(谋略)”;或“随机应变”;或“冷静、镇定、从容”;或与之相似的词语回答均可。结合选文内容可围绕“呵斥周仓,暗示要走,不让鲁肃提荆州之事,挟持鲁肃,佯装喝醉,确保自己安全离开”等内容中的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

阅读下列两则寓言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归取之( ) ②不得履( )

③遽其舟( ) ④吾剑之所从坠( )

2.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忘操之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两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①同“返”,返回       ②终于       ③雕刻        ④这儿

2.  C

3.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4.①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②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 做任何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还家 要: (4)不知有汉 乃: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1)俨然:    整整齐齐的样子          (2)交通:互相通达(交错相通)        

(3)要:   通“邀”,邀请           (4)乃:竟然          

2 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3.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4   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 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2.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

3.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徙知徐州:指苏轼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泥泞大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古城墙之夹板,中镇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在(    )  (2)卒其城(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率 其 徒 持 畚 锸 以 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谁与守?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文中苏轼在洪水泛滥“城将败”之际,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读了上面的文言文,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1(1)这里

 (2)保全 

2率其徒 /持畚锸以出 

3(1)我和谁(一起)守护(徐州城)?

   (2)河水将危害(徐州)城,事情危急啊,(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

   (3)派官员们分别守在城墙的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筑堤护城;调动一切资源来护城,如调动军队、分堵守护、身先士卒等。 

5.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亲民爱民。苏轼亲自走上抗洪第一线,带领全城人进行抗洪,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亲劳胼胝(        ) (2)有曲直(        )

(3)有浅深(        ) (4)不得其(        )

2.翻译文中画线句。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治水必躬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各是什么?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1)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3)水停聚的地方

 (4)真实情况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3.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4客观原因是“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主观原因是“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5.提示:可以从不畏艰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角度作答,也可以从清廉、自律的角度作答。 

(菏泽中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释】 ①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②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③流行:远行。④坎止:静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百许头(      ) (2)灭可见(      )

(3)任而已(      ) (4)复不遂(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

4.【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约 (2)显现,看得见 (3)它 (4)就

2(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2)(我)当时本来是想要乘船到沙市的,最终被下大雪所阻挡了。 

3水清 夜静 

4作者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悲凉之情 作者在夜雪中感受的情趣,表达了随遇而安,任其自然的感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2)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条理清晰。请根据提示,梳理写作思路,在每条横线上填四个字。

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潭边气氛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重点描绘潭中游鱼?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开头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中间又写“似与游者相乐”,结尾处却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之大,该如何理解?

1(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潭中景物 小潭溪流 

3意在表达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从四个方面描绘游鱼: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写出了鱼的数量;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鱼游动的姿态;③“影布石上”写出了鱼的影子清晰可见;④“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写出了鱼的静态和动态。作用:这样写一方面把鱼描写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另一方面通过写水中之鱼清晰可见,衬托出水的清澈。 

5作者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为排遣贬谪的失意来到山中寻求解脱而发现这个小石潭,因此这里有发现小石潭之乐,有因潭水清澈而乐,有潭中的鱼与游人的逗乐;但是这些“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短暂的快乐之后,一经小石潭清幽的环境的触发,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绥化中考改编)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3)月景不可言(      )

(4)可为俗士道哉(      )

2.翻译下列语句。

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1(1)到

 (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副词,特别,尤其,更

 (4)怎么 

2湖水被染成绿色的美景,山岚被笼上暮色的奇妙景色,都出现在朝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 

3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②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