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岂不遽止( ) ②以议执政之善否 ( )
③不如小决使道( ) 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2)下列与“然犹防川”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B.坐其中,颓然碧窈(《于园》)
C.然往来视之(《黔之驴》)D.怡然称快(《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人 朝 夕 退 而 游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子产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①⑴迅速,立即 ⑵坏,恶 ⑶同“导”,引导 ⑷以……为药,把……当作良药
②C
2.夫 /人/ 朝 夕 退 而 游 焉
3.(1)这是我的老师啊,怎么能废除它呢?
(2)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4.子产认为人民的意见是“老师”,是补救弊政的良药,从他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对待意见,不仅对治国,并且对修身,都是严肃的考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 ) (2)悉如外人 (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①隐隐约约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2、A
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 丈 夫/方 担 粪 灌 园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幸福美满、和谐安宁等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户外县②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毋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①曩(nǎng):从前。 ②县:同“悬”,悬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志: ②及午,忽暴雨 及:
③吾家徙乎 徙: ④毋履,非吾室 毋:
2.下列句中的“而”与“妻见而怪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汝家,何不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标记 ②到,等到 ③搬迁,迁移 ④没有
2.D
3.①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来?(关键词:是,何)
②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他的妻子,这才醒悟。(关键词:审视,乃,悟)
4.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伤仲永》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2分)
一是写
二是写
4.用原文回答: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2分)
。
5.“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 ”结局。(提示:可用文中原句填空) (2分)
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
1.(1)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一是写方仲永的非凡才能二是写父贪利不使学的错误
4.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者。
5不使学泯然众人
6. 一个人的成才,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更为重要。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划分节奏
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2、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⑴ 扳: ⑵ 收族: ⑶ 父异焉:
3、翻译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4、课文中“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矣”的结局。(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
5、我们学习了《方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仲永和吕蒙的不同遭遇和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⑴通“攀”,牵,引⑵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⑶对某某感到奇怪
3、渐渐地(同乡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①。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注释】注①:“出”通“拙”
1、下面的句子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问/其故B.、白问其/故 C.、白/问其故
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故( ) 遂(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4、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成语:
启示:
1C
2去,离开 故:原因 遂:于是,就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了有名的人。
4成语: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太丘舍去( ) (4)相委而去(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比较《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4.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1.(1)约定(2)才(3)离开(4)舍弃
2.(1)您与家父约定正午见面,到了正午您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别人儿子的面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朋友感到羞惭,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跑进门,不去理他。
3.“君”是“您”的意思。“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君与/家君/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
1.(1)约定(2)回头看
2、C
3、略
4.示例:(1)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须以礼相待。(2)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不妥。
阅读下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 著名;品德高尚
2.略;
3.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4.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阅读《郑人买履》和《执竿入城》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初竖执之( )
③反归取之 ( ) ④吾非圣人( )
⑤及反,市罢( ) ⑥亦不可入( )
(2)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遂依而截之 ②至之市 ③而置之其坐 ④遽契其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3填上文中横线处的句子并翻译。
(1)
翻译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翻译
4文中的“郑人”与“鲁人”有的共同点是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怎么评价文中的“老父”?
1(1)①量长短 ②拿 ③同返,返回 ④不是 ⑤到,等到 ⑥也
(2)D
2. 初/竖执之/不可入
3.(1)宁信度,无自信也。翻译: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
5结合原文+人物特征
例:文中“老父”根据从前经验,建议从中间将竿子截断,说明他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照搬经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