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以丛草 ⑵ 观正浓

出神 数十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⑵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甲文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 ,在这里指 , 现多用来形容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 ________②______ ______

1⑴当作   ⑵代词,代二虫斗 ⑶ 正    ⑷  鞭打

2⑴(我)凭着想象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感到愉快而满足。⑵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3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4鹤立鸡群   鹤唳风声    鹤发童颜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其足( ) (2) 置之其 ( )

(3) 不得履( ) (4) 契其舟 ( )

2.下列句中“而”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拔山倒树而来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过书舍而泣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翻译下列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2)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译文:

5.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1)(   量长短       )          (2)(  同“座” ,座位   )      

(3)( 终于       )             (4)(   立即          )     

2. B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1)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很糊涂吗?                                                                           

 (2) 译文:心中想象的景观(群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5.做事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从实际出发,学会灵活变通,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古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 (2)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仿佛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略 

2、A 

3略 

4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②罢:取消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B

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

【甲】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乙】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ì)然:颜色润泽。(3)盎(àng):显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⑵ 三十而立,四十不

(3)中天下而立,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4)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⑵广土众民,君子欲之

3.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断三处)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那句话?

5.孟子在乙文中除了阐述他的治国理想外,还阐述了什么?

6.“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被称之为“无常”,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人都缺失了。现在,请你就“信”来谈一下看法

1. (1)怨恨 (2)疑惑 (3)安定 (4)理解 

2. (1)略 (2)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3.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6. 人无信不立。诚信不可丢,如果没有了诚信,这个世界将被欺诈充斥,人人总是怀惴惴之心来揣度他人,那么,人活得太累了,太没趣。 

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 冽: (2)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5.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烘托凄清寂静的氛围。    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忧伤的感情。

4.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5.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阅读《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岂不遽止( ) ②以议执政之善否 ( )

③不如小决使道( ) 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2)下列与“然犹防川”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B.坐其中,颓然碧窈(《于园》)

C.然往来视之(《黔之驴》)D.怡然称快(《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人 朝 夕 退 而 游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子产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①⑴迅速,立即  ⑵坏,恶   ⑶同“导”,引导 ⑷以……为药,把……当作良药

 ②C

2.夫 /人/ 朝 夕 退 而 游 焉

3.(1)这是我的老师啊,怎么能废除它呢?

(2)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4.子产认为人民的意见是“老师”,是补救弊政的良药,从他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对待意见,不仅对治国,并且对修身,都是严肃的考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 ) (2)如外人 ( )

(3)其丈夫担粪灌园 ( ) (4)自不如远甚也(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余顾而慕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老幼男女耘于田间

D.、不足外人道也 以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①隐隐约约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2、A

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 丈 夫/方 担 粪 灌 园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幸福美满、和谐安宁等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一日出户,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乎?”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①曩(nǎng):从前。 ②县:同“悬”,悬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午,忽暴雨 及:

③吾家乎 徙: 履,非吾室 毋:

2.下列句中的“而”与“妻见而怪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汝家,何不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标记   ②到,等到  ③搬迁,迁移   ④没有

2.D

3.①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来?(关键词:是,何)

     ②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他的妻子,这才醒悟。(关键词:审视,乃,悟)

4.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伤仲永》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

(3)不能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2分)

一是写

二是写

4.用原文回答: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2分)

5.“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 ”结局。(提示:可用文中原句填空) (2分)

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1)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一是写方仲永的非凡才能二是写父贪利不使学的错误

4.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者。

5不使学泯然众人

6. 一个人的成才,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更为重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