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时常让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弦既不调”的“不调”,揣测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答]

1.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2.(1)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

  (2)呼应上文子敬“病笃”,即使“素好琴”,也搁置较久使琴弦不调。(3)用“不调”渲染凄凉的氛围。(答出一点得一分)或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阅读下面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原文语句回答。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2.解释文中加横线字词的意义

A.俨然( ) B.语( )

C.为( ) D.向( )

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溪行(沿着) 便船(放弃)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B.渔人甚之(不同) 如外人(都) 答之(详细的)  

C.来闻讯(都) 皆叹惋(哀叹惋惜) 辞(离开)  

D.处处之(做标记) 郡下(到了) 太守(到)  

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A.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语(yù)告诉。C.为(wèi)对,向。D.向:从前的,旧的。

3. B(异:对……感到诧异)

4.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还家 ( )

之哭也( ) ④何为不也( )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有妇人哭墓者而哀 B.苛政猛虎也

C.货物其弃地也 D.不必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离开

2.B

3.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4.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5.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译文: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1C

2(1)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 

(2)以致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 欧阳修刻苦攻读   欧阳修聪明过人  太夫人教子有方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 在文中的括号中填写所缺的语句。

18.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 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居住) D. 影布石上(映)

19.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20.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2e32c4518f03d66b.jpg]

阅读短文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以丛草 ⑵ 观正浓

出神 数十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⑵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甲文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 ,在这里指 , 现多用来形容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 ________②______ ______

1⑴当作   ⑵代词,代二虫斗 ⑶ 正    ⑷  鞭打

2⑴(我)凭着想象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感到愉快而满足。⑵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3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4鹤立鸡群   鹤唳风声    鹤发童颜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其足( ) (2) 置之其 ( )

(3) 不得履( ) (4) 契其舟 ( )

2.下列句中“而”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拔山倒树而来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过书舍而泣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翻译下列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2)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译文:

5.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1)(   量长短       )          (2)(  同“座” ,座位   )      

(3)( 终于       )             (4)(   立即          )     

2. B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1)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很糊涂吗?                                                                           

 (2) 译文:心中想象的景观(群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5.做事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从实际出发,学会灵活变通,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古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 (2)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仿佛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略 

2、A 

3略 

4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②罢:取消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B

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

【甲】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乙】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ì)然:颜色润泽。(3)盎(àng):显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⑵ 三十而立,四十不

(3)中天下而立,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4)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⑵广土众民,君子欲之

3.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断三处)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那句话?

5.孟子在乙文中除了阐述他的治国理想外,还阐述了什么?

6.“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被称之为“无常”,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人都缺失了。现在,请你就“信”来谈一下看法

1. (1)怨恨 (2)疑惑 (3)安定 (4)理解 

2. (1)略 (2)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3.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6. 人无信不立。诚信不可丢,如果没有了诚信,这个世界将被欺诈充斥,人人总是怀惴惴之心来揣度他人,那么,人活得太累了,太没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