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在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寒雪日内集( ) ②公欣然曰( )
③俄而雪骤( ) ④与儿女讲论文( )
2.翻译: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理解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②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兄子兄女的对雪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①家庭聚会 ②高兴的样子 ③片刻④此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①寒雪日;内;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从人物的表情上“公大笑乐”,侧面表现作者的褒贬。从对谢道韫的出生和家庭背景的详细介绍正面表现作者的褒贬。
③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从内集、欣然、大笑乐可看。
④第二句好。因为形似、神似,有意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①多② 洗涤 ③长枝节 ④很少
2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土砾凸者为丘,凸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 (2)项为之强 ( )
2.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B.何不试之足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D.观之正浓
3.请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1)察:看清(2) 强:同“僵”,僵硬
2. A
3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①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②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 (1)因为幼时眼力极好,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2)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
(3) 便扶向路 向:__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 诣:________________
2、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整齐的样子。(2)通“邀”邀请(3)从前的,旧的。(4)到
2(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
3①(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2),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这里的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
4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15、给划线字注音
参差披拂 ( ) 悄怆幽邃( ) 往来翕忽( )犬牙差互( )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
(1)斗折蛇行 斗
(2)悄怆幽邃 怆:
(3)佁然不动 佁然:
(4)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
17、翻译句子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8、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19、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③总统:总聚统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⑵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⑶戮谡以谢众 ⑷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臣 明 不 知 人 恤 事 多 暗 《春秋》 责 帅 臣 职 是 当。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1.⑴亲自 ⑵缺点、错误 ⑶认错,道歉 ⑷ 过失、罪过
2.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3.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督率各军前行,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4.因为马谡违背军令丢失了街亭;为了严明军纪,公正执法,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3)入门不顾( ) (4)相委而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 ,我认为文中元方是个 的孩子
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 (1)约定 (2)通“否”,表疑问 (3)回头看 (4)丢下.舍弃
2 (1)(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2)过了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3(1)元方的话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无信无礼,知道错了 (2) 性格直率.聪慧明理.有胆识.爱憎分明
4做人要重礼守信
阅读《世说新语·雅量》语段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①。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②!”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注释】①雍:顾雍,字元叹,累迁尚书令,位至丞相。②延陵:地名,这里指延陵季子。春秋时代,吴国的季札受封于此,称延陵季子,他最熟悉礼制,他儿子死后,葬丧都合乎礼。并且说:“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丧明:《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弟子子夏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孔子的另一弟子曾子为此责备他,认为这是子夏的罪过之一。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启信至,而无儿书。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本选段顾雍的表现和《人琴俱亡》中王子猷有何相似之处?
__
1.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死在太守任上。当时顾雍正聚集僚属下围棋。外面禀报说有信到了,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顾雍虽然神色不变,可是心里已经明白其中的缘故,他用指甲紧掐手掌出血,血流沾染了座褥。直到宾客散去,顾雍才感叹说:“我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难道可以因丧子而哭瞎双目而受人责备么!”于是放宽心情,驱散丧子之痛,神色自若。
2.都内心悲痛但刻意保持从容,都显现了追求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言之有理即可)划线句不作为得分点。
【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时常让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弦既不调”的“不调”,揣测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答]
1.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2.(1)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
(2)呼应上文子敬“病笃”,即使“素好琴”,也搁置较久使琴弦不调。(3)用“不调”渲染凄凉的氛围。(答出一点得一分)或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阅读下面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原文语句回答。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2.解释文中加横线字词的意义
A.俨然( ) B.语( )
C.为( ) D.向( )
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 便舍船(放弃)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B.渔人甚异之(不同) 悉如外人(都) 具答之(详细的)
C.咸来闻讯(都) 皆叹惋(哀叹惋惜) 辞去(离开)
D.处处志之(做标记) 及郡下(到了) 诣太守(到)
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A.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语(yù)告诉。C.为(wèi)对,向。D.向:从前的,旧的。
3. B(异:对……感到诧异)
4.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