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解释下面加粗斜体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
语段(二):
1、(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2、.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3.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 (填人名)。
2、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交通: 妻子:
3、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4、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5、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东晋 陶渊明
2、 交错相通 妻子儿女
3、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4、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5、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__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6、 对__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委而去( ) (2)辄默记(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B.元方入门不顾C.未若柳絮因风起D.下车引之
冕因去 窃入学舍 冕因去 父怒挞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 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 的品质。
5.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委:舍弃。辄:就,便。
2. C
3.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甲】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乙】勤奋好学
5.言之成理即可。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2)或不应所问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遂 遂与外人间隔 遂缘小溪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5、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1、(1)通“邀”,邀请 (2)有的
2.C
3.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4.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5.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词
自度其足( ) 反归取之( ) 遽契其舟( ) 不亦惑乎( )
2.句子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两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1.量长短 同“返”,返回。 用刀刻 迷惑,糊涂。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中找剑。
3做事不能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
文言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山北之塞(苦于)
B. 达于汉阴(北岸)
C.曾不能毁山之毛(草木)
D.始一反焉(才)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面对文本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迟拓移山的艰难。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B.第二段写愚公主张移山,家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C.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作者用智叟的冷静,来反衬愚公的冲动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诗词默写。
(1)思悠悠,恨悠悠,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 ,夜吟应觉月光寒。
(4)《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喻 ,含 之意。
1、B
2、D
3C
4(略)
5、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幼时记趣
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③鹤唳云端( )
④鞭数十(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驱之别院D.、观之正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 。
5.学习本文后,你认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jiāng通“僵”僵硬; nǐ比;lì高亢的鸣叫;biān用鞭子打
2、B
3、①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的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4、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5、略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 励:振奋 险:轻薄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
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飞漱其间( ) (4)属引凄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按要求理解默写相应的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4)将课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4.课文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1、⑴同“缺”空缺(2)顺流而下 (3)冲荡 (4)连续不断
2、(1)白色的浪花,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风物的影子。(2)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