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蜈蚣与蚓》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①旋绕②,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③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若僵蚕焉。蚓乃公然④出穴,噬⑤其腹而吸食之。
【注】①彷徨:来回地走而不前进。②旋绕:环绕 。③阅:经过。④公然:公开地。
⑤ 噬(shì):咬。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蚓匿穴中( ) ②蜈蚣怒欲入穴( )
③守穴口不肯去( ) ④若僵蚕焉(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C.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1分)
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①隐藏,躲藏 ②想要 ③离开 ④像 (2)B
2.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①蚯蚓于是公开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吸食蜈蚣。 ②略。
4.面对强敌,我们不要害怕,不要一味退缩,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掌握局部的优势勇敢出击,一定能取得胜利。(或当弱者遇到强者的时候,要以智取胜。)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万钟于我何加焉(虚报)
C.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
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
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 C
2. B
3. D
4.(1)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
(2)我在乱世中维持生存、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美名远扬。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
(2)池非不深也(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曾益其所不能( )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举例谈谈。
1.(1) (放弃)
(2) (护城河)
(3) (限制)
(4) (通“增”,增加)
(5) (奋起,有所作为)
2.(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3.类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略。(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不可久居( ) (4)佁然不动(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1.略
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C
4.A
5.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中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名著阅读
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
① ⑤ ⑧ ; ②⑥⑦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⑵阡陌交通( )
⑶ 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的。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足兵[军备( )]
(4)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1.
(1) (兵器)
(2) (限制)
(3) (军队)
(4) (信任)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④,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
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炙:烤肉。③辍:让出。④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1.“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句中的“一人”指 ,此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
。
2.从文中看顾荣是一个 的人。
1.受炙人,因为得到过顾荣赠予烤肉,所以知恩图报(回报顾荣)
2.善解人意或富有爱心、有仁爱之心。
《论语》十二章 (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三省吾身( ) 博学而笃志( )
2.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B.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C.吾日三省吾身 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自我检查,反省;忠实,坚守。
2.B
3.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要:
(2)阡陌交通 交通: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要:通“邀”邀请。交通:交错相通。
2略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成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