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太宗吞蝗》选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汝之 ( ) ②害于百姓 ( )

座位号

③左右谏曰( ) ④是蝗不复成灾(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汝食之

A.而置之其坐B.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1.(1)①吃      ②这,这是      ③立刻,马上      ④从

(2)B

2.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1)我希望把灾难都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为什么要躲避疾病呢?

(2)略。

4.从文中唐太宗见蝗虫咒骂蝗虫并吞食蝗虫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人民胜过爱自己,为了百姓的利益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灾祸的仁爱、英明的君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沈复《幼时记趣》)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私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

(3)常蹲 (4)一癞蛤蟆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请分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1.(1)比    (2)同“僵”,僵硬。     (3)自己     (4)原来是  

2.(1)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全被它吞下肚了。

3.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癞蛤蟆用舌头捕捉虫子时动作的迅速。

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并且有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 [资]盘缠。 ② [审]详细。 ③ [稽]探究、考察。 ④ [庶几]差不多。

⑤ [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遇其叱咄 ( ) (2)人之学( )

(3)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加冠 若不出户B.益慕圣贤道 虽有子羔、原宪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1、(1)有时节(2)做(3)请教 (4)学问和见识浅薄。

2、C

3 (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2)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5能联系自身,并结合勤勉、尊师等方面谈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语时不悲( ) ②弦既不( )

③稍有令( ) ④其父繇曰( )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也(《晏子使楚》)B.俱以假山显(《于园》)

C.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D.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1.(1)①完全;  ②协调;  ③声誉;  ④对……说  告诉  

(2)C(A项解释为“用”;B项解释为“凭借”   D项解释为“把”)

2.钟  毓  钟  会∕  稍  有 ∕ 令  誉

3.(1)为什么总听不到他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4.甲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聪明机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选段)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掩其耳。《吕氏春秋》

【注释】①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吾剑之所从坠 ② 项为之

反,市罢 掩其耳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不同的是【 】

A.至之市。B.观之正浓。C.昂首观之。D.驱之别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4.从这则寓言中你读出什么道理?

1.①这,这儿,这里     ②同“僵”,僵硬。  ③到,等到  ④立即,立刻,匆忙

2.A       

3.略

4 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自欺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巧成拙,自食苦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②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③ 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

意思。④立:登位,即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宣王之( ) ②一一听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湣王即位后,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什么逃走了呢?

1.①高兴②喜欢

2.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3.因为他根本不会吹竽,没有真才实学。

(甲)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 ,字梦得,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 ( ) ②惟吾德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特征。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中作者将古代圣贤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做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1.刘禹锡  唐

2.①出名,著名 ②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学识渊博的学者  ④官府的公文

3.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分别体现陋室环境上清幽雅致,交往上高雅脱俗,生活上恬淡雅致的特点。

4.拟人, 将景物人格化,使景物活跃而有生气,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阅读文言文《蜈蚣与蚓》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若僵蚕焉。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注】①彷徨:来回地走而不前进。②旋绕:环绕 。③阅:经过。④公然:公开地。

⑤ 噬(shì):咬。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蚓穴中( ) ②蜈蚣怒入穴( )

③守穴口不肯( ) ④僵蚕焉(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C.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1分)

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①隐藏,躲藏  ②想要  ③离开 ④像 (2)B

2.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①蚯蚓于是公开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吸食蜈蚣。  ②略。

4.面对强敌,我们不要害怕,不要一味退缩,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掌握局部的优势勇敢出击,一定能取得胜利。(或当弱者遇到强者的时候,要以智取胜。)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万钟于我何焉(虚报)

C.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D.所识穷乏者我与(得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生者 三顾臣草庐之中

B.今为妻妾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

C.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臣卑鄙

D.呼尔与之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

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

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 C

2. B

3. D

4.(1)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

(2)我在乱世中维持生存、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美名远扬。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而去之( )

(2)非不深也( )

(3)民不以封疆之界( )

(4)益其所不能( )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举例谈谈。

1.(1) (放弃)

(2) (护城河)

(3) (限制)

(4) (通“增”,增加)

(5) (奋起,有所作为)

2.(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3.类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略。(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