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具答 B.送孟浩然广陵

使子路问 无丝竹乱耳

C.水路草木花D.小子识,苛政猛于虎也

厅事东北角 闻,欣然规往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4.甲乙两文表现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B

2、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4

都表现了仁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远离战乱、苛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通过猛虎之害与苛政进行比较,突出苛政给百姓带来的伤害,表现了仁政的重要性,体现孔子推行仁政的强烈愿望。

阅读文言文选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 )

(2)忆年少时(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余以为妙绝(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正面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侧面描绘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多;(2)我,(3)亲近而不庄重 (4)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 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3.  正面:“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或者“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侧面: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4.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阅读《太宗吞蝗》选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汝之 ( ) ②害于百姓 ( )

座位号

③左右谏曰( ) ④是蝗不复成灾(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汝食之

A.而置之其坐B.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1.(1)①吃      ②这,这是      ③立刻,马上      ④从

(2)B

2.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1)我希望把灾难都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为什么要躲避疾病呢?

(2)略。

4.从文中唐太宗见蝗虫咒骂蝗虫并吞食蝗虫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人民胜过爱自己,为了百姓的利益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灾祸的仁爱、英明的君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沈复《幼时记趣》)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私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

(3)常蹲 (4)一癞蛤蟆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请分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1.(1)比    (2)同“僵”,僵硬。     (3)自己     (4)原来是  

2.(1)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全被它吞下肚了。

3.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癞蛤蟆用舌头捕捉虫子时动作的迅速。

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并且有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 [资]盘缠。 ② [审]详细。 ③ [稽]探究、考察。 ④ [庶几]差不多。

⑤ [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遇其叱咄 ( ) (2)人之学( )

(3)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加冠 若不出户B.益慕圣贤道 虽有子羔、原宪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1、(1)有时节(2)做(3)请教 (4)学问和见识浅薄。

2、C

3 (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2)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5能联系自身,并结合勤勉、尊师等方面谈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语时不悲( ) ②弦既不( )

③稍有令( ) ④其父繇曰( )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也(《晏子使楚》)B.俱以假山显(《于园》)

C.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D.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1.(1)①完全;  ②协调;  ③声誉;  ④对……说  告诉  

(2)C(A项解释为“用”;B项解释为“凭借”   D项解释为“把”)

2.钟  毓  钟  会∕  稍  有 ∕ 令  誉

3.(1)为什么总听不到他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4.甲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聪明机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选段)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掩其耳。《吕氏春秋》

【注释】①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吾剑之所从坠 ② 项为之

反,市罢 掩其耳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不同的是【 】

A.至之市。B.观之正浓。C.昂首观之。D.驱之别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4.从这则寓言中你读出什么道理?

1.①这,这儿,这里     ②同“僵”,僵硬。  ③到,等到  ④立即,立刻,匆忙

2.A       

3.略

4 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自欺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巧成拙,自食苦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②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③ 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

意思。④立:登位,即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宣王之( ) ②一一听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湣王即位后,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什么逃走了呢?

1.①高兴②喜欢

2.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3.因为他根本不会吹竽,没有真才实学。

(甲)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 ,字梦得,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 ( ) ②惟吾德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特征。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中作者将古代圣贤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做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1.刘禹锡  唐

2.①出名,著名 ②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学识渊博的学者  ④官府的公文

3.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分别体现陋室环境上清幽雅致,交往上高雅脱俗,生活上恬淡雅致的特点。

4.拟人, 将景物人格化,使景物活跃而有生气,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阅读文言文《蜈蚣与蚓》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若僵蚕焉。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注】①彷徨:来回地走而不前进。②旋绕:环绕 。③阅:经过。④公然:公开地。

⑤ 噬(shì):咬。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蚓穴中( ) ②蜈蚣怒入穴( )

③守穴口不肯( ) ④僵蚕焉(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C.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1分)

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①隐藏,躲藏  ②想要  ③离开 ④像 (2)B

2.一 蜈 蚣 ∕盘 旋 蚓 穴 之 上

3.①蚯蚓于是公开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吸食蜈蚣。  ②略。

4.面对强敌,我们不要害怕,不要一味退缩,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掌握局部的优势勇敢出击,一定能取得胜利。(或当弱者遇到强者的时候,要以智取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