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1.儒。
2.(1)有才德的人(2)诚信(3)好的方面(优点)(4)仁德
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2)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③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古代一种围棋。② 弈秋:善弈者,名秋。③为:同“谓”,说。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_________ ② 项为之强 __________
③使弈秋诲二人矣__________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项为之强B.思援弓缴而射之C.虽与之俱学D.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句子。
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4.在《幼时记趣》和《学弈》中选取一篇文章,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文章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明:眼力 ② 强:通“僵”,僵硬 ③ 诲:教诲,教导 ④ 故:所以
2.D
3.(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3)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4.《幼时记趣》:仔细观察定能发现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学弈》: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3.晏子借景公出猎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1.B
2.D
3.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文言文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22—25小题(共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余幼时即嗜学( )B.媵人持汤沃灌( )
3.翻译下列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 C
2. A.爱好、喜欢 B.热水
3.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意思正确即可)
4.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摘出二个出自上文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生气,恼怒 (2)疑惑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 品德
4.不亦乐乎、温故知新、匹夫不可夺志、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够很好地获的更好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启发:做人要有修养,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
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元方卖宅》[宋]王谠)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
1.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尊君在不( ) (2)相委而去( )
(3)买着闻之( ) (4)但无出水处耳( )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标三处)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4. 对画线句子“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和侄子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B. 子侄们认为这样言语是正确的,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C. 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D. 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是你,那就是你欺骗人家
5.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汉语词典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
。
1通“否”;离开;听说;只
2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4. C
5. 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不卑不亢、自觉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其懂礼识礼,为人正直。后面的“入门不顾”更体现了他的刚正率直。乙文中的元方“卖宅”一事反映出他坦诚、诚信的品质,诚实交易,正直无欺。这两个人都可以说是人如其名。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具答之 B.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子路问之 无丝竹之乱耳
C.水路草木之花D.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厅事之东北角 闻之,欣然规往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4.甲乙两文表现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B
2、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4
都表现了仁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远离战乱、苛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通过猛虎之害与苛政进行比较,突出苛政给百姓带来的伤害,表现了仁政的重要性,体现孔子推行仁政的强烈愿望。
阅读文言文选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余忆年少时(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余以为妙绝(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正面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侧面描绘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多;(2)我,(3)亲近而不庄重 (4)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 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3. 正面:“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或者“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侧面: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4.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阅读《太宗吞蝗》选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汝食之 ( ) ②是害于百姓 ( )
座位号 |
③左右遽谏曰( ) ④自是蝗不复成灾(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汝食之
A.而置之其坐B.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1.(1)①吃 ②这,这是 ③立刻,马上 ④从
(2)B
2.自 是/ 蝗 /不 复 成 灾
3.(1)我希望把灾难都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为什么要躲避疾病呢?
(2)略。
4.从文中唐太宗见蝗虫咒骂蝗虫并吞食蝗虫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人民胜过爱自己,为了百姓的利益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灾祸的仁爱、英明的君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沈复《幼时记趣》)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常蹲其身 (4)盖一癞蛤蟆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请分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1.(1)比 (2)同“僵”,僵硬。 (3)自己 (4)原来是
2.(1)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全被它吞下肚了。
3.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癞蛤蟆用舌头捕捉虫子时动作的迅速。
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并且有丰富的想象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