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豪者善避役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侯之贤信已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昔 予 闻 兰 溪 吴 德 基 言 若 此
3.请在下面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并在原文中用“——”画出能体现其“律己清”的语句。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______之;律己清,驭吏________,天子嘉之。
1.(1)擅长、善于 (2)确实
2.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
3.赞(服) 严 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阅读文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期年之后 陈太丘与友期行
C.朝服衣冠 有时朝发白帝
D.时时而间进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群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邹忌劝谏齐王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C
2.B
3.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面山而居( ) (2)杂然相许( )
(3)且焉置土石( ) (4)固不可彻( )
(5)帝感其诚(诚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4.故事的结尾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并说说理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居住) (2) (赞同)
(3) (哪里) (4) (通)
(5) (诚心)
2.(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3.愚公之妻并没有反对移山,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处置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则是对移山持反对态度,斥责愚公不聪明,讥笑他不自量力。
4.天神相助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精神感动了天帝,才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结尾借助神力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1.儒。
2.(1)有才德的人(2)诚信(3)好的方面(优点)(4)仁德
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2)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③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古代一种围棋。② 弈秋:善弈者,名秋。③为:同“谓”,说。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_________ ② 项为之强 __________
③使弈秋诲二人矣__________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项为之强B.思援弓缴而射之C.虽与之俱学D.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句子。
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4.在《幼时记趣》和《学弈》中选取一篇文章,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文章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明:眼力 ② 强:通“僵”,僵硬 ③ 诲:教诲,教导 ④ 故:所以
2.D
3.(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3)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4.《幼时记趣》:仔细观察定能发现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学弈》: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3.晏子借景公出猎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1.B
2.D
3.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文言文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22—25小题(共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余幼时即嗜学( )B.媵人持汤沃灌( )
3.翻译下列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 C
2. A.爱好、喜欢 B.热水
3.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意思正确即可)
4.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摘出二个出自上文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生气,恼怒 (2)疑惑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 品德
4.不亦乐乎、温故知新、匹夫不可夺志、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够很好地获的更好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启发:做人要有修养,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
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元方卖宅》[宋]王谠)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
1.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尊君在不( ) (2)相委而去( )
(3)买着闻之( ) (4)但无出水处耳( )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标三处)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4. 对画线句子“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和侄子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B. 子侄们认为这样言语是正确的,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C. 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人家啊。”
D. 子侄们因为这件事展开了议论,元方说:“不是你,那就是你欺骗人家
5.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汉语词典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
。
1通“否”;离开;听说;只
2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4. C
5. 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不卑不亢、自觉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其懂礼识礼,为人正直。后面的“入门不顾”更体现了他的刚正率直。乙文中的元方“卖宅”一事反映出他坦诚、诚信的品质,诚实交易,正直无欺。这两个人都可以说是人如其名。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具答之 B.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子路问之 无丝竹之乱耳
C.水路草木之花D.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厅事之东北角 闻之,欣然规往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4.甲乙两文表现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B
2、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4
都表现了仁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远离战乱、苛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通过猛虎之害与苛政进行比较,突出苛政给百姓带来的伤害,表现了仁政的重要性,体现孔子推行仁政的强烈愿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