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与友行 ________       (2)去后至 ________

(3)相委而 ________ (4)下车之 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1.(1)约定 (2)才 (3)离开 (4)拉,牵拉 

2.(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 ) ②清涟而不妖( )

③不不枝( ) ④陶后有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你认为君子应该有哪些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多  洗涤   长枝蔓    少,很少

2、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随意去玩弄。

②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有很多了!

3洁身自好、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王朗:与华歆同时代的人。两人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 ②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③邪(ye):相当于“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歆辄难(2)王欲所携人

2.翻译下面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华歆、王朗分别是怎样的人?

急不相弃

1(1)它,指代前面“有一人”   (2)丢弃、舍弃

2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3 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

《论语》十二章(节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日三吾身 (2)不

(3)与朋友交而不乎 (4)疏食,饮水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迪。

1 (1)反省、检查  (2)越过  (3)诚信  (4)吃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做老师了。

3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文 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

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3) 便还家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源——( )——( )

1、略

2、(1)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说明文阅读答案:

   3、B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之(志:记住)D.病终(寻:不久)

2.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业 中轩敞者

B. 忘路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
C. 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

D. 屋舍俨开朗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4.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5.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C 

2、D 

3、B 

4、B

5、(1)(村中人)率领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豪者避役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侯之贤已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昔 予 闻 兰 溪 吴 德 基 言 若 此

3.请在下面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并在原文中用“——”画出能体现其“律己清”的语句。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______之;律己清,驭吏________,天子嘉之。

1.(1)擅长、善于 (2)确实

2.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

3.赞(服) 严 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阅读文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 乃重岳阳楼

B.年之后 陈太丘与友

C.服衣冠 有时发白帝

D.时时而进 中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群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邹忌劝谏齐王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C

2.B

3.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面山而( ) (2)杂然相( )

(3)且置土石( ) (4)固不可( )

(5)帝感其(诚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4.故事的结尾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并说说理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居住)  (2) (赞同)

(3) (哪里)  (4) (通)

(5) (诚心)

2.(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3.愚公之妻并没有反对移山,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处置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则是对移山持反对态度,斥责愚公不聪明,讥笑他不自量力。

4.天神相助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精神感动了天帝,才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结尾借助神力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1.儒。

2.(1)有才德的人(2)诚信(3)好的方面(优点)(4)仁德

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2)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