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⑤,俱坐桑下。有雉⑥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⑦白⑧安。”
(选自《后汉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疑其不实( ) (2)儿言雉方雏( )
(3)久留徒扰贤者耳( ) (4)吾将速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儿何不捕之?”
(2)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3.鲁恭任中牟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
谈你的理解。
1.(1)怀疑(2)正,正在(3)只,仅仅(4)同“返”,返回
2. (1)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逮着它?”
(2)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
3.围绕“袁安听说鲁恭以德化民,对百姓不用刑罚,对此深表怀疑”回答。(或“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或“考察鲁恭的政绩”)
5.围绕“看到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儿童有仁心)现象;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鲁恭不用刑罚,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考察目的已达到”回答。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阅读指津】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治家经验,希望子孙们世代遵守,以保长久的幸福安宁。周怡在这里所谈的是“奢”与“俭”的关系问题。古人常说“勤俭持家”,不知道衣食得之不易,很容易犯铺张浪费的毛病,所以作者要对他的子侄说明俭朴的重要。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儿侄要“居安思危”,必须“未雨绸缪”,切不可到穷途末路时才知追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何必图好吃好着( )
(2)莫待无时思有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1.(1)贪图(2)不要
2.(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双清溪水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①。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②。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篑③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④,邀石篑起。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⑤茗数碗,即同行。
(选自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数日阴雨,苦甚( ) (2)遂不能寐( )
(3)邀石篑起( ) (4)响者乃溪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2)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
3.文中“石篑大笑”的“笑”非常传神,试分析石篑笑的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刻画友人石篑的情绪变化?
1. (1)很(2)睡觉(3)招呼(4)是,表判断
2. (1)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响声,整晚在枕边作响。
(2)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
3.一是由于“风日甚美”,可以出游;二是对夜间“愁极,遂不能寐”的自嘲。
4.作者极力刻画友人的情绪变化,使文章富有情趣,并且天目山的美在友人的情绪从期盼到失望又到兴奋的变化中,已呼之欲出了。
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①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②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⑥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选自俞樾《春在堂全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俗以喜人面谀者曰( ) (2)外官不易为( )
(3)汝言亦不为无见( ) (4)语人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2)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3.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 ,其修辞方法是 。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 (1)当面(2)做官(3)话,语言(4)告诉
2. (l)我们以正直的原则做事待人,为什么要这样啊!
(2)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3.阿谀奉承 比喻
4.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言之成理即可)
孙膑赛马
孙膑①尝与庞涓②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③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④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⑤。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⑥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⑦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史书,《史记》与 、 、 并称“前四史”。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君第重射( ) (2)窃载与之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4.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田忌信然之”中“然”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B.我妻死之年手植也
C.不耻下问 D.无案犊之劳形
5.庞涓为什么要加害孙膑?孙膑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纪传体《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 (1)只管(2)偷偷地
3. (1)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2)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
4. C(C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A为动词做名词;B为名词做状语;D为使动用法)
5.嫉妒孙膑的才能,怕他得到重用。善于用兵。
海鱼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
(摘自《南宋文录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夏乳子( ) (2)两舟引张之( )
(3)必钻触求进( ) (4)致不可脱(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用火薰之 B.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C.两舟引张之 D.用罹烹醢之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2)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5.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该段有什么作用?
1. (1)哺乳,生养(2)牵引,拉(3)前进,向前移动(4)脱离,逃脱
2. D( A、B、C三项都是代词,指“马嘉”; D项是助词,“的”)
3. (1)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
(2)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实在是太可悲了啊!
4.议论。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懂得进退,不要一味地前进。只知进而不知退,必将酿成大涡。
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
(3)顾既在官( )
(4)又少读书之光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 》,是 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
1. (1)弊病(2)很(3)已经(4)缺少
2.(1)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
(2)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罢了。
3.《论语》 孔子
4.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待君久不至( )
(3)太丘舍去( ) (4)门外戏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神态有变化,请你找出对其神态描写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客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读了这个故事,如果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通“否”(2)等待(3)丢下,舍弃(4)玩耍,游戏
2(1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开始时“怒”,被反驳后“惭”。其性格特点:脾气暴躁,性格刚烈,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缺乏良好修养的粗野之人,是一个“无礼”之人,但是,他能虚心地痛快地接受批评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是一个坦率的人,真诚的人!
4、元主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其父亲的朋友,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朋友当着元方的面骂其父亲;所以在两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返现漫骂元高高挂起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 以:用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3、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答:
1、C
2、以致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 欧阳修刻苦攻读 欧阳修聪明过人 太夫人教子有方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与友期行 ________ (2)去后乃至 ________
(3)相委而去 ________ (4)下车引之 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1.(1)约定 (2)才 (3)离开 (4)拉,牵拉
2.(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