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2)俨然( )(3)其亲( )

(4)选贤能( ) (5)盗窃贼(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

4.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1-4

(略)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月色入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1.(1)门  (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1)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好像积着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因此 (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特点。(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选自《板桥全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工代( ) (2)封积粟之家( )

(3)坐大堂( ) (4)一时豪富惮之( )

2.“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

A.依靠 B.懒惰 C.因此 D.幸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值岁连歉。

(2)一时豪富咸惮之。

4.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1. (1)救济(2)全(3)就(4)都

2. A

3. (1)正逢连年歉收。

(2)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安。”

(选自《后汉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不实( ) (2)儿言雉雏( )

(3)久留扰贤者耳( ) (4)吾将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儿何不捕之?”

(2)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3.鲁恭任中牟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

谈你的理解。

1.(1)怀疑(2)正,正在(3)只,仅仅(4)同“返”,返回

2. (1)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逮着它?”

(2)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

3.围绕“袁安听说鲁恭以德化民,对百姓不用刑罚,对此深表怀疑”回答。(或“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或“考察鲁恭的政绩”)

5.围绕“看到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儿童有仁心)现象;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鲁恭不用刑罚,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考察目的已达到”回答。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阅读指津】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治家经验,希望子孙们世代遵守,以保长久的幸福安宁。周怡在这里所谈的是“奢”与“俭”的关系问题。古人常说“勤俭持家”,不知道衣食得之不易,很容易犯铺张浪费的毛病,所以作者要对他的子侄说明俭朴的重要。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儿侄要“居安思危”,必须“未雨绸缪”,切不可到穷途末路时才知追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何必好吃好着( )

(2)待无时思有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1.(1)贪图(2)不要

2.(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双清溪水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篑起。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选自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数日阴雨,苦( ) (2)遂不能( )

(3)石篑起( ) (4)响者溪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2)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

3.文中“石篑大笑”的“笑”非常传神,试分析石篑笑的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刻画友人石篑的情绪变化?

1. (1)很(2)睡觉(3)招呼(4)是,表判断

2. (1)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响声,整晚在枕边作响。

(2)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

3.一是由于“风日甚美”,可以出游;二是对夜间“愁极,遂不能寐”的自嘲。

4.作者极力刻画友人的情绪变化,使文章富有情趣,并且天目山的美在友人的情绪从期盼到失望又到兴奋的变化中,已呼之欲出了。

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选自俞樾《春在堂全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俗以喜人谀者曰( ) (2)外不易为( )

(3)汝亦不为无见( ) (4)人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2)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3.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 ,其修辞方法是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 (1)当面(2)做官(3)话,语言(4)告诉

2. (l)我们以正直的原则做事待人,为什么要这样啊!

(2)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3.阿谀奉承  比喻

4.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言之成理即可)

孙膑赛马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史书,《史记》与 并称“前四史”。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君重射( ) (2)载与之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4.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田忌信然之”中“然”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数出,微行入古寺 B.我妻死之年植也

C.不下问 D.无案犊之

5.庞涓为什么要加害孙膑?孙膑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纪传体《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 (1)只管(2)偷偷地

3. (1)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2)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

4. C(C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A为动词做名词;B为名词做状语;D为使动用法)

5.嫉妒孙膑的才能,怕他得到重用。善于用兵。

海鱼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脔,用火薰之,可致远。常潜渊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摘自《南宋文录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夏子( ) (2)两舟张之( )

(3)必钻触求( ) (4)致不可(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用火薰之 B.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C.两舟引张之 D.用罹烹醢之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2)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5.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该段有什么作用?

1. (1)哺乳,生养(2)牵引,拉(3)前进,向前移动(4)脱离,逃脱

2. D( A、B、C三项都是代词,指“马嘉”; D项是助词,“的”)

3. (1)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

(2)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实在是太可悲了啊!

4.议论。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懂得进退,不要一味地前进。只知进而不知退,必将酿成大涡。

答苏迈书

辱书勤恳千万,观所自道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所在( )

(2)窃窥公学问之意美( )

(3)顾在官( )

(4)又读书之光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 》,是 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

1. (1)弊病(2)很(3)已经(4)缺少

2.(1)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

(2)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罢了。

3.《论语》  孔子 

4.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