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
B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欣然规往(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1)沿着 ;( 2)计划 。
2. D
3.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4.翻译:(1)老人和小孩都高兴自得的样子。
(2)(他们)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6.C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⑴略无阙处( ) ⑵属引凄异 ( )
⑶二人对酌( ) ⑷越钱塘,绝长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⑵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下列对【甲】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4.⑴《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⑵《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⑴通“缺”,中断 ⑵延长 ⑶饮酒 ⑷横渡
2.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3.B
4.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⑵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阅读【甲】【乙】两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答:
3.【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1.(1)(出名、著名 ) (2)(使身体劳累)
(3)(经营、谋求 ) (4)(更)
2.(1)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 )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 怀民亦未寝 ( )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 ”。(4分)
(2)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直接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 ”的语句中。
4. 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
1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 (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因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只有清闲的人才能够有心欣赏,共抒情怀。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却旷达悠闲的心境。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
(2)虽乘奔御风。 奔: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曦:
(4)每至晴初霜旦。 霜旦:
2. 翻译下列句子。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 用原文内容填空。
(1)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
(2)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是: _______
4.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5. 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
1.(1)至于:到了。(2)奔:飞奔的马。(3)曦:阳光,这里指太阳。(4)霜旦:下霜的早晨。
2.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B (2分)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经宿方至 (4)人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3.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
性格等方面考虑)
1(1)门(2)想(3)刚(4)原因
2略。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4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乙)段描写的粗略些。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阅读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字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2)或王命急宣
(3)不以疾也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5.[甲] [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①绝:断 ② 或:有时 ③ 疾:快 ④悉:全,都
2.①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俊,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5、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桥诵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易:轻视。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屈曲委蛇:弯曲。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殊无异人处( ) ⑵人咸易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1(1)很 (2)全,都
2(1)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2)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3、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义、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2)对于精品书,要多遍地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