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出两处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拟作群鹤舞空 ②项为之

一癞蛤蟆 数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 三件物外之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如此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 故/时有/物外之趣

2.略

3.略

4.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阅读《吴起出遇故人》一文,回答问题。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带点词语

吴起出遇故人 明日与之食

2.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

3.这个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1. 从前  第二天  才 

2. 老朋友到傍晚不来,吴起不吃等待他。

3. 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带点词语

陈太丘与友行 去后乃而去

2.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

3. 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约定  才  丢下,舍弃   

2. (约定)正午不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3. 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节选)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③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④洄:水回漩而流。⑤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久(居住) B. 而从者(随从)    

  C. 都邑之境(风景优美的)   D. 乃记之而(离开)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折蛇行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D. 木异竹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B.【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物,写出了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C.【乙】文写清流,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

D.【甲】文中画线句子从正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第一段从侧面描写描写水清石怪境幽,为下文做铺垫。

1.A

    2. D

    3.D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尊君在( ) (2)下车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4概括评价文中的两个人物。

(1)陈太丘

(2)友人

5.从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 ?(至少答两条)

1(1)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 拉 牵拉    

2.(1)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我父亲)已经离开了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语言描写    

4.(1)守时    (2)无信无礼    

5. 示例:要诚信守时,要践行诺言;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 ;要有勇气主动承认过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

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5、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学习态度的有:________________

讲学习方法的有:_______________

讲品德修养的有:_______________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 信 习 品德

4、略

5、 ④⑤        ①③        ②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填写原句。
2. 解释加点词语。
(1)守:_________________
(2)百废兴:_________________
(3)增其旧:_________________
(4)尝:_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进: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中抒发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

警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1)降职远调
    (2)全,都
    (3)规模
    (4)探求
 3.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 略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阅读·感悟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寝陋:相貌丑陋。 易:轻视。 迩:近。

1.解释加点字

咸( ) 善( ) 劳( ) 调( )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文中语句回答)

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5.用甲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6.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1.都   擅长  使……劳累   弹奏

2.①这时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4.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5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甲】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一举而三役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的年号。 ②禁中火:皇宫失火。 ③主营:主管。 ④通衢:大路

⑤决:疏通水道。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非度不得其情 ( ) ②则事不而水利不兴矣 ( )

取远土 ( ) ④自堑中入至宫门 ( )

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二处)

(1)必 如 是 而 后 事 可 举 也 (2)时 丁 晋 公 主 营 复 宫 室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咨询不穷其致。

_

(2)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文中的海瑞和【乙】文中的丁晋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1.观察    成功     忧虑、 担心       全、都

2. (1)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

3. (1)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做了一件事却解决了三件费力的事,节省下来的钱用亿万计算。

4. 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会合理安排,科学调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