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2.把下面的句子成翻译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心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1⑴多 ⑵少
⑶坚定,有节操 ⑷种植,栽培
2⑴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 性直
4象征 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
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一)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词
① 骤( ) ②差( )③舍( )④顾(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陈太丘与友期 》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急 大体,差不多 舍弃 回头看
2、(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2)不是人啊!与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2)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4 、围绕信、礼的重要来说即可。
文言文阅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5、翻译下列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C
2.B
3.C
4.B
5.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开元二十年前后王维曾在辋川隐居,写了许多赞美的诗文。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①曩(nǎng):从前。②雊(g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复与疏钟相间( ) (4)倘能从我游( )
2.把下面的句子成翻译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
3. 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4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⑴消散 ⑵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⑶交错 ⑷跟从
2.(1)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3示例:“猿鸟乱鸣”动静结合,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4.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贻以金钗 ▲ ②人皆伏其精练 ▲
③善用矛 ▲ ④盖乘隙也 ▲
2.用“/”划出句子的停顿。(每句标出一处)
①远 近 皆 服 其 能 ②遂 曳 矛 而 斗
3.翻译下列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
4.甲文中的喻皓和乙文中的弓手的共同点是 ▲ ,根据乙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
1.①贻:赠送②伏:同“服”佩服③善:善于,擅长④盖:原来是
2.①远近/皆服其能 ②遂/曳矛而斗
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4.技艺高超。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黑体词语。
故虽有名马:(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
1、即使。 同“饲”,喂养。 鞭打 临:面对。
2、(1)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2)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5、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针砭时弊对愚昧的统治者进行讽刺鞭挞。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③携所为诗往谒④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⑤,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⑥。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 ① 郑谷:唐代诗人。 ②齐己:唐代侍僧。③因:于是,就。④谒:拜见。⑤矍然:吃惊的样子。⑥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不由得整理法衣跪地,恭恭敬敬地向他叩头行礼。⑦士林:这里指读书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谷笑谓曰 (4)不若‘一枝’则佳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3.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郑谷有哪些相似之处?
1(1)骤:急 (2)差:大体 (3)谓:说(对……说) (4)若:如(及,比得上)
2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起。
(1)从此以后,读书人就把郑谷当作齐己的“一字师”。
3共同点: 细心,有才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框词的含义。
(1)去国怀乡 (2)至若春和景明
(3)而或长烟一空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文中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 。
4.作者不惜笔墨地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其目的是什么?
答: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
1、(1)离开 (2)日光,阳光 (3)有时 (4)曾经
2、(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2)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正是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由此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的议论。(分析对即可)
5、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出两处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项为之强
③盖一癞蛤蟆 ④鞭数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 、 、 三件物外之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如此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 故/时有/物外之趣
2.略
3.略
4.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