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无案牍之形 ②可以素琴 ③俯仰四无非书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引客就观之

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渔人甚异之 D.能以径寸之木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C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

【注】 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

1.解释加点词。

(1)酒中复有所见( ) (2)广杯中蛇即角影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

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1)“不”,通“否”,句末疑问词,表示“吗”的意思。   

(2)意料,想    

2. 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

3.告诉人们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疑,庸人自扰。(或:凡是应多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形迹就疑神疑鬼。)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而置之其坐 ( )

⑵反归取之 ( )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⑴反归取( )

⑵至之市,而忘操( )

⑶何不试以足 ( )

3.读完《郑人买履》,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1. (1) “坐”通“座”,座位。(2) “反”通“返”,返回。

2. ( (1)尺码(度)(2) 尺码(度) (3)鞋子(履)

3. 示例: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作者蒲松龄是 代杰出文学家,本文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 ,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乃悟前狼/假寐

3.翻译下面句子。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1清  《聊斋志异》      

2B 

3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4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

东床姣婿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269—339),字道徽,晋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字茂弘,东晋琅琊临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3.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1.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画对一处得1分)

2. 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3.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豁达、洒脱、自然或者:真实、随意、超脱。(只要写出王羲之的特点即可得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人的样子) B.援疑理(提出)

C.皆绮绣(被,通“披”,穿着) D.白玉之环(腰佩)

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从师也

B.每假借藏书之家 贤材人远矣

C.足肤皲裂不知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中有足乐者 策之不其道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C.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1.B 

2.C 

 3.D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   乃记之而去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曳屋许许声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水尤清 冽: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神寒骨 凄:

其境过清 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

1、B

2、寒冷;像狗的牙齿那样;使……感到凄凉;因为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向潭的西南方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4、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鱼/水

5、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其舍人卮酒 奖赏 B. 舍人相谓曰 相互商议

C 饮其酒 于是 D.终其酒 逃跑

2、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请写出来,并写出成语的寓意。

1、D

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陈太丘与友行 ( ) (2) 太丘舍( )
(3)尊君在? ( ) (4)元方入门不(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用有原文回答)?

4、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

1(1)约定(2)离开(3)同“否”,表否定(4)回头看

2(1)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

(2)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可以谈失礼,也可以谈不失礼,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失礼,友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谅他。不失礼,友人错在先。言之有理即可。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⑤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⑥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之。⑦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⑧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文出自(作者)《 》一文

2、解释加点的词

波色

晶 晶 冷光乍出于匣也

3、总写满井早春景色的句子:

点明中心的句子:

4、翻译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

1.袁宏道《满井游记》

2.波色明   始、初    面 洗脸

晶 晶然  的样子       冷光乍出于匣也    主谓之间无意义

3. 总写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中心: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