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老翁墙走 妇啼一何

从吏夜归 天明登前途

2、翻译下列句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 “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诗人一夜辗转难眠,充满了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B.、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当兵,说明当时人民非常爱国,勇敢地抗击安史之乱。

C.、三吏三别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妇啼一何苦”之“苦”的根源是 战乱。

5、“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翻越    多么  请让我   前方的路程

  2、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 

晚上许久之后,对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只是有的断断续续的低声哭泣。

3、时间   地点  

    略(有理即可。如“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3、B

 4、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拏:通“桡”,撑(船)。②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③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④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⑤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住西湖( ) ②湖中人鸟声俱( )

日更定矣( ) ④下船(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A.潭西南望B.计利忘义

C.乃记之去D.鸣之不能通其意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 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

1.(1)①我  ②消失,停止  ③这  ④等到

(2)C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1)在西湖中怎么还能遇到您这样的人呢?或“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1)都有一种高雅的(别于常人)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阅读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句中各项加点字现代文的意思

(1)钳搏之( )《以虫治虫》 (2)不亦乎( )《论语》

(3)以金钗( ) (4)其塔动( )

2.翻译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选自《刻舟求剑》)

(2)人皆伏其精练。

3.请辩证地评价文中的匠师这一人物。

优点:

缺点:

1.用 喜悦(快乐)赠  嫌,担心

2.他的剑从船边掉到了水里。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3 优点:虚心好学(密使其妻,问塔动之因)缺点:技艺不精;死要面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惟吾德 ( ) (2)无案牍之 ( )

(3)未尝有喜之色 ( ) (4)亦雅咏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3.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 ?

1 (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使……劳累

(3):生气、发怒                (4) :停止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3 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  不拘束  真性情)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狱:案件。 ②手版:古代官员手持的笏板。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转运使王逵深治之 / 解衣

B. 乃手版归 / 与人期行,相而去

C. 将弃官 / 过中不至,太丘舍

D. 吾不也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2. 用两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3. 短文刻画了周敦颐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1    D

2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3   周敦颐是一个明断狱案、胸怀磊落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断案如神,老吏不如;为官正直,不媚权贵,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为囚犯主持公道。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每至晴初霜 引凄异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使用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B.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C.第2段关于三峡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     ⑴ 早晨   ⑵ 连接

2 译文:⑴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⑵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   B  (按照夏春冬秋水势由盛而衰的顺序写)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翻译文中的加点字。

调( ) 劳( ) 辍( ) 但( )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 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3.用现代汉语写出甲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作者和乙文陶渊明的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弹奏    使……劳累    停    只,只要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也不推辞。

4.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 出刘禹锡生活情趣之高雅和超尘脱俗的胸襟。而乙文中陶渊明“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亦表现出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这点上二人非常相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及 次 日 临 政 ②其 御 公 孙 袭 下 车 抚 矢 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普少吏事( ) ②奏荐某人为某官( )

③必以人祠,乃( ) ④袭主君无异于虎狼( )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跪而拾之归 瓜洲诸园亭,俱假山显

B.阖户启箧取书,读竟日 亦荆吴形胜最也

C.用其人 言未,而天大雨者方千里

D.今主君以白雁之而欲射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②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5.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

1.①及/ 次 日 临 政       ②其 御 公 孙 袭/下 车 抚 矢 曰

2.①熟悉  ②曾经  ③下雨  ④认为

3. D

4.(1)(赵普)死了以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5. “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解释加点字

(1)人无者( ) (2)之堂背( )

(3)日不变 ( ) (4)子不范金琢玉(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2)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1)回答(2)安放(3)越过、超过(4)为什么

3.(1)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2)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蒲松龄路旁搜奇

蒲留仙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诞,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其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中贮苦茗,又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注释】①落拓:落魄,穷困失意。 ②罂:大腹小口的瓦器。 ③淡巴菰:一种烟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村中童子师以自给( ) (2)笔法超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是蒲留仙“性尤怪诞”的具体表现。

B.“偶闻一事”中的“事”应指蒲松龄觉得有价值之事,而非所有事情。

C.“此书方告成”既强调了成书的不易,也突出了蒲松龄的认真、严谨。

D. 上文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源于生活,但又应该高于生活。



1(1)担任,充当     (2)所以

2下面铺着芦席,(他)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陈、于)

3 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