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__ __
(3)蹴尔而与之 蹴:_ 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
20.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舍鱼而
取熊掌舍生而
取义A.:_ __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__ __
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举例论证、
C.: __
D.:____
1.
(1)辟:__通“避”,躲避__
(2) 于:__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__
(3) 蹴:__用脚踢__
(4) 已:__停止,放弃__
2.__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__
3.__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__
4.
A:__比喻论证__
__正反对比论证__
C:__对比论证__
D:__舍生取义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孙叔敖举于海__ __ (2)所以动心忍性__ __
(3)劳其筋骨____ (4)衡于虑_ __
2.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
3.本文论述了__和__ __的问题,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生活上要“__ __”,行为上要“__ _”。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1.(1)孙叔敖举于海__被举用__ (2)所以动心忍性__用……来__
(3)劳其筋骨__使……劳累__ (4)衡于虑__通“横”,阻塞__
2.__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家外部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被侵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__
3. __造就人才__和__治理国家_ “__苦其心志__”,行为上要“__行拂乱其所为__”
4.__“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无敢食我也( ) (2) 兽见之皆走 ( )
(3) 是逆天帝命也( ) (4)故遂与之行( )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断两处)
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天帝使我长百兽。
⑵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5. 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1.⑴吃 ⑵跑 ⑶违背 ⑷所以,因此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⑴上帝派我做群兽的领袖。⑵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认为是害怕狐狸。
4.狐假虎威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会被假象迷惑。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 妇啼一何苦
请从吏夜归 天明登前途
2、翻译下列句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 “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诗人一夜辗转难眠,充满了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B.、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当兵,说明当时人民非常爱国,勇敢地抗击安史之乱。
C.、三吏三别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妇啼一何苦”之“苦”的根源是 战乱。
5、“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翻越 多么 请让我 前方的路程
2、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
晚上许久之后,对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只是有的断断续续的低声哭泣。
3、时间 地点
略(有理即可。如“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3、B
4、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②,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④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拏:通“桡”,撑(船)。②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③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④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⑤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余住西湖( )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是日更定矣( ) ④及下船(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潭西南而望B.计利而忘义
C.乃记之而去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 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
1.(1)①我 ②消失,停止 ③这 ④等到
(2)C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1)在西湖中怎么还能遇到您这样的人呢?或“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1)都有一种高雅的(别于常人)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阅读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句中各项加点字现代文的意思
(1)以钳搏之( )《以虫治虫》 (2)不亦说乎( )《论语》
(3)贻以金钗( ) (4)患其塔动( )
2.翻译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选自《刻舟求剑》)
(2)人皆伏其精练。
3.请辩证地评价文中的匠师这一人物。
优点:
缺点:
1.用 喜悦(快乐)赠 嫌,担心
2.他的剑从船边掉到了水里。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3 优点:虚心好学(密使其妻,问塔动之因)缺点:技艺不精;死要面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惟吾德馨 ( ) (2)无案牍之劳形 ( )
(3)未尝有喜愠之色 ( ) (4)亦雅咏不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3.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 ?
1 (1)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劳:使……劳累
(3)愠:生气、发怒 (4)辍 :停止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3 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 不拘束 真性情)
有狱①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狱:案件。 ②手版:古代官员手持的笏板。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 解衣欲睡
B. 乃委手版归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 将弃官去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 吾不为也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 用两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3. 短文刻画了周敦颐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1 D
2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3 周敦颐是一个明断狱案、胸怀磊落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断案如神,老吏不如;为官正直,不媚权贵,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为囚犯主持公道。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每至晴初霜旦 ⑵属引凄异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使用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B.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C.第2段关于三峡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 ⑴ 早晨 ⑵ 连接
2 译文:⑴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⑵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 B (按照夏春冬秋水势由盛而衰的顺序写)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翻译文中的加点字。
调( ) 劳( ) 辍( ) 但( )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 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3.用现代汉语写出甲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作者和乙文陶渊明的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弹奏 使……劳累 停 只,只要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也不推辞。
4.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 出刘禹锡生活情趣之高雅和超尘脱俗的胸襟。而乙文中陶渊明“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亦表现出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这点上二人非常相似。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